http://www.chnhr.cn/uploadfile/200812/20081210162550388.jpg
一年前的今天,季羡林与任继愈两位先生同时驾鹤西去,那时我正在前往甘肃会宁头寨子镇牛门洞村支教的路上,看到手机报上二位先生逝世的讣闻,顿时愕然!我虽是一介小生,但与两位先生也算有点渊源。之于季先生,我算是他的学孙,而之于任先生,我们有过几面之缘,且任先生为我题过字。故闻此噩耗,我不禁悲由心生。无奈那时在大西北的荒山中条件所限,不能及时的将情感诉诸笔端,现时逢二位先生一周年祭日,谨以此博文祭之,愿两位先生的在天之灵,安息!
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大名大概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读过他的散文,喜欢他那平实而又不失生动的文风。后来到北京上了大学,每每去西单图书大厦,总会看到各种各样以季羡林为卖点的书籍,在此期间我陆陆续续读了季先生的《留德十年》和《牛棚杂记》,我被季先生在种种遭遇面前仍能坚持自我,并持之以恒的专注于自己所爱学术的精神所感动。再后来,我读了硕士,我的导师王文宏先生正是季羡林先生的学生,当年她在北大求学时就住在季先生家中,在跟季先生的朝夕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从导师那里我知道了更多关于季先生的故事,我也能感觉到季先生的为人治学对我导师王文宏先生的深刻影响,我更加的被季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我曾在硕士入学前遥想过有一天能有机会跟随导师一起去探望季先生,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我入学前的那个暑假,季先生离我们而去了。后来有一次去季先生的故乡山东临清,在“季羡林资料馆”的大堂前,我深鞠一躬,我想面对季先生我来晚了。季先生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弘扬东方文化,他将自己这一生的学识与追求毫无保留的传播给了他的学生们,这其中包括我的导师,而他的学生们也在孜孜不倦的推动着老师的心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想,这种传承或许就是中华文化得以千年不灭的根本原因吧!
与任继愈先生的渊源是在我上大一的时候,那时候我总去北海公园旁的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听讲座。我第一次见任先生就是在由他主讲的讲座上,题目叫做《汉字的再认识》,那时他已经89岁高龄了,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讲话时旁征博引,且无论讲到哪一部分都不紧不慢,势如泰山。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见到一位能够被称为大师的讲座。第二天去学校图书馆阅读,在《人民日报》上,我看到了对这次讲座的报道,题目就叫做《任继愈:汉学必将成为显学》,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任继愈”这三个字是多么的有分量。
后来有一次我父亲到北京出差,我拉他一起去听讲座,是叶嘉莹先生讲宋词,任继愈先生也去了,坐在最后一排,没有太多人发现他的到来,于是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快步来到他的面前请他为我写一句话,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八个字“生而有涯,学无止境”。我想这恐怕是任先生自己一生的座右铭吧,而现在,这八个字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时时的鼓励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再后来,我就很少在国家图书馆的报告厅里见到任先生的身影了。
http://s7/middle/4a4670f8g8a1b6a587bc6&690
任继愈先生给我的题字
今天,是二位先生一周年的祭日,我只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用这篇不算精彩的文字来怀念两位已经故去的先生们。我想说的是,你们的离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损失,但我们不会沉沦,更不会妄自菲薄,会有更多的后来人继承你们的精神,继承你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与弘扬的伟志,开创出一片新的沃土来。
齐鲁之英,恒照我心!我相信两位先生现在的生活一定是开心、快乐的。因为你们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那里,你们可以用家乡话与孔丘、孟轲在一起讨论《论语》,讨论汉字的发展,你们还可以给那些先贤们讲讲佛教亦或是春秋之后的中国历史,这些对于孔孟他们一定很新鲜,总之,祝季先生和任先生在遥远的天国一切安好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