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镇江——千古江山觅英雄

(2010-03-09 00:53:52)
标签:

镇江游记

焦山

北固山

金山寺

刘备招亲甘露寺

英国领事馆旧址

西津古街

分类: 国内:江浙沪

    去镇江之前总在揣摩这个地方在古代一定是战略要塞,否则名字里也不会出现一个“镇”字。中国的取名就是这样,取名者总是会将对被取名者的期望铭刻在名字中,大到一座城池,小到一个城门,一座庭院乃至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想“镇江”这个名字一定是和长江的军事防备有重要关系的,这也是我在去镇江之前,除香醋之外对镇江的唯一印象。

    镇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当时的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改润州为镇江。镇江有三山:焦山、北固山、金山。镇江还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这些都是我到镇江后才知道的。去镇江那天适逢大雾,但这并没有影响我观览名胜的兴致,在同学的陪伴下,我的旅程从江苏大学开始。http://s6/middle/4a4670f8t812426cd4825&690
镇江之行的起始地http://s16/middle/4a4670f8t812427dff04f&690据同学说这五棵树是江苏大学的标志
http://s10/middle/4a4670f8t8124283b7f39&690前往焦山的渡口,形似一条船
http://s16/middle/4a4670f8t812428693d1f&690 象山古渡

http://s16/middle/4a4670f8t81242901c83f&690 “焦山胜境”牌坊

    焦山其实是一座存在于长江中的江心岛,它高71米,因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曾隐居于此,故宋徽宗时赐名“焦山”。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只可惜我去时迷雾锁江,故无缘览此“浮玉”美景。
http://s7/middle/4a4670f8t812425e86276&690 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快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大殿气宇轩昂。康熙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正中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像栩栩如生,两旁排列着几十尊新塑罗汉像,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殿前的两株银杏树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http://s3/middle/4a4670f8t81242fc804f2&690 焦公纪念馆
http://s10/middle/4a4670f8t812430422049&690 三诏坊

    为纪念焦光而建,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
http://s5/middle/4a4670f8t812430cb6a14&690
焦山摩崖石刻(全国重点文保)

    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有浮玉、栈道、观音、瘗鹤铭等岩,其间有千百年来历代名人的诗人题刻。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http://s12/middle/4a4670f8t81243248d8bb&690 灵骨塔
http://s12/middle/4a4670f8t8124336ac17b&690 秋菊
http://s11/middle/4a4670f8t81242ea628da&690  
万佛塔
http://s14/middle/4a4670f8t81243bccac6d&690 万佛塔外
http://s4/middle/4a4670f8t81243c18edd3&690 古炮台
http://s13/middle/4a4670f8t81243c37793c&690 炮房
http://s6/middle/4a4670f8t81243c83b6f5&690 焦山古炮台

    在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军曾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激战,出现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天庙三处炮台构成犄角之势。炮台为椭圆形暗堡式,每座最长处为 77米,最宽处为55米,以优质条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砂配糯米法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浇灌面成,坚固异常,内设6000—8000斤重的大炮,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焦山炮台守军的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问中热烈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http://s7/middle/4a4670f8t81243cee9ab6&690 焦山碑林,(全国文保单位)

    焦山碑林又名宝墨轩,现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为焦山的“碑中之王”,只可惜现在碑外罩着一层玻璃,无法很好的拍照了,但为了能流传后世,作为参观者我理解并支持。
http://s12/middle/4a4670f8t81243d3ae4db&690  
http://s13/middle/4a4670f8t81243b8f8f6c&690 文珠阁外http://s2/middle/4a4670f8t814b17a0f5c1&690
人天师表
http://s12/middle/4a4670f8t814b18951f6b&690 北固山门厅

    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高约58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主峰即后峰,是风景最佳处。雄居山巅的甘露寺建于东吴甘露年间,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而最著名的就是“刘备招亲”了。

    可以说北固山是一座充满了英雄豪气的山。因为有孙刘联姻的故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北固,即景抒情,壮怀激烈,留下许多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而最为有名的当属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登临北固山观景抒怀时留下的两首千古绝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http://s4/middle/4a4670f8t814b1a404fb3&690
朱文公祠

    不晓得这个朱文公是什么人,没有关于他的介绍。但却莫名的很喜欢这座门,似乎穿过它就能回到古代,回到那些英雄辈出的年代,我想我这个土人还是更适合活在古代的好。http://s9/middle/4a4670f8t814b1e5d3658&690北固城墙
http://s3/middle/4a4670f8t814b2017bc92&690
漫长的攀登
http://s8/middle/4a4670f8t814b15d72107&690
卫公铁塔(江苏省保)

    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级铁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后经海啸、雷击、战火等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
http://s12/middle/4a4670f8t8124458ec8ab&690 阿倍仲麻吕诗碑

    此碑上的诗文系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华。晁衡在中国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太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这首诗已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此碑是1990年底建成的。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
http://s7/middle/4a4670f8t812445cbe156&690
南徐净城(南北朝时,镇江名南徐)
http://s11/middle/4a4670f8t81244618265a&690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
http://s7/middle/4a4670f8t812446830266&690
祭江亭

    北固山后峰绝高处的祭江亭,又名北固亭,相传刘备西征入川后,孙权诡称母病,骗得孙尚香回吴,一日,孙夫人闻刘备兵败,死于军中,悲痛不已,望西遥哭,投江殉情,后人为纪念孙夫人,亦称北固亭为“祭江亭”。http://s4/middle/4a4670f8t812446de7343&690 刘备招亲
http://s16/middle/4a4670f8t8124472ac76f&690

“到甘露寺去”
http://s14/middle/4a4670f8t8124478662dd&690

空山藏古寺

    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后峰的顶上,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之说。相传《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赤壁大战后,刘备借东吴的荆州不还,周瑜向孙权献计,以其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诱刘备来京口联姻招亲,趁机扣为人质,以讨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刘备得了便宜卖乖,孙权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而这也谱写出了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典故——刘备招亲。

http://s5/middle/4a4670f8t81244b799714&690 
通幽http://s16/middle/4a4670f8t812445334b9f&690 迷雾锁大江

http://s7/middle/4a4670f8t81246bf2e7a6&690
江天禅寺就是金山寺的正名
http://s3/middle/4a4670f8t81246b698942&690金山寺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它原是大海之中的一座悬礁孤岛,随着沧桑变迁,由于长江在流向变动中多次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整个瓜洲全部塌入长江,就这样泥沙把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雏形。金山的闻名还与金山寺的建造密切相关。早在东晋末年,金山上就建起了一座泽心寺。到了唐朝,有个名叫法海的禅师在此开山得金,重建了古刹,更名为金山寺,规模十分宏大,香火一直绵延至今。而对于国人而言,提到金山寺,脑海里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故事。http://s4/middle/4a4670f8t81246c3f2c93&690

http://s7/middle/4a4670f8t7350719ef0e6&690
利乐有情
http://s6/middle/4a4670f8t8124683184f5&690 想象不来呀,“水漫金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http://s11/middle/4a4670f8t812472fcc4ba&690
止于至善
http://s16/middle/4a4670f8t81247349008f&690
白龙洞

http://s9/middle/4a4670f8t812473954958&690

白娘子和小青,你们真的存在吗?

    白龙洞内塑有白娘子、小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白娘子、小青呼东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救许仙。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女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去,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而也有说法是在某年在其洞内发现白蛇,与青蛇各一条,许多当地人对此说法深信不疑,洞外还有不少前来烧香敬拜的当地老人。看来白娘子与小青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虽然她们是妖,但老百姓觉得她们为民做好事,无论妖还是人,就是值得怀念的,这就是民间信仰的力量。朴实但强大。

http://s4/middle/4a4670f8t812458d37ba3&690
镇江博物馆(英国领事馆旧址)
http://s1/middle/4a4670f8t812459015220&690英国领事馆旧址
http://s4/middle/4a4670f8t8124592f1fd3&690 英国领事馆旧址
http://s13/middle/4a4670f8t8124595cd35c&690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在是镇江博物馆的一部分
http://s1/middle/4a4670f8t8124598ab150&690 广肇公所
http://s8/middle/4a4670f8t812459b85bc7&690 广肇公所门楣
http://s7/middle/4a4670f8t81245a04ad66&690 伯先路,这条路上有很多近代建筑遗存
http://s6/middle/4a4670f8t812458a5b585&690 西津古街上的铭文砖
http://s1/middle/4a4670f8t8124631f82b0&690  
西津古街一瞥
http://s14/middle/4a4670f8t8124638a457d&690  
西津古街中的白塔
http://s13/middle/4a4670f8t812463b7ff1c&690保碑
http://s14/middle/4a4670f8t81246404573d&690  
西津古街一瞥
http://s7/middle/4a4670f8t8124644173c6&690  
西津古街之共度慈航门
http://s7/middle/4a4670f8t812464da0bb6&690 “一眼看千年”
http://s7/middle/4a4670f8t812462d33e16&690 古街上卖的状元饼
http://s12/middle/4a4670f8t8124687ddc5b&690  
西津古街一瞥
http://s5/middle/4a4670f8t812469166844&690 老屋
http://s16/middle/4a4670f8t812469812a4f&690  
此去长安多少里?
http://s15/middle/4a4670f8t81246ae03b7e&690西津古街一瞥
http://s12/middle/4a4670f8t812476c9f9bb&690 镇江名吃锅盖面之——下锅进行时
http://s8/middle/4a4670f8t812477070ef7&690 镇江名吃锅盖面之——出锅
  

    漫步镇江,想要寻找当年英雄人物们遗留下来的点滴记忆,但其实有些时候我们忘记了,历史的车轮是由无数的小人物与英雄共同推动前进的,然而在史书中却只有英雄的名字。纵览古今,一将功成万骨枯,焦山的炮台打退了多少侵略者的进攻,然而那些点火、装弹、运输的小兵们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难道他们就不是历史的英雄吗?

    在镇江南郊黄鹤山的东麓有一座“五义士”墓。这座墓里埋葬的是六十多年前因救火而献出生命的五名普通百姓,墓碑上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七日,镇江市新西门桥河边18号(今义士路段)的燮源桐油栈,因练桐油加热过度酿成大火,波及邻近的贮藏汽油桶的材料库,引起爆炸,顿时一片火海。同福救火会、润安救火会和群众闻讯相继赶到,经过一个多小时终将大火扑灭。受伤者达三十余人。赵俊生、贡松、裘连喜、王少卿、马承群五人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镇江各界人士为纪念五羲义舍生忘死、见羲勇为的精神,一九四八年九月八日举行了悼念大会,并将他们葬于黄鹤山东麓,立五羲义墓。原墓于一九六六年被毁,一九九三年十月建。”

    为救火而献出生命,能说他们不是英雄吗?从网上可以查到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这五位义士年龄最大的四十多岁,最小的二十多岁,他们中有邮递员,有渔夫,有工人,可谓各行各业。但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当时所谓的小人物,但就是这群小人物,却在灾难来临之际挺身而出。他们的存在,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

    由此想到我们当今的时代,同样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人物,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们,那些在工厂车间干活的工人们,那些奋战在科技战线的技术员们,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使得我们的社会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为祖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才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和建设者!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何处觅英雄?无数身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