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当不起眼的羊房胡同11号就是历家菜餐馆

简单的院子,仿佛普通居民家一样

小院大门
溥杰题写的“历家菜”

分量虽小,内容却很多,最后把人都吃撑了


看似肥腻的肉片,加入米饭和酱油后口感出奇的好,肉嫩而鲜,不仅不腻,而且食欲大增

左边的蛋羹里有扇贝之类的肉丁,右边排骨很宫廷
油焖大虾,肉比较老,但是味道很棒
美餐之后,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寒冷的冬季似乎也是那么美丽
据说北京今天将降下今冬的第一场雪,潮潮的空气并不让人感觉寒冷,而今天我也终于来到了历家菜一品珍馐,算是了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订餐还算顺利,可是找这个地就有点小插曲了,到了羊房胡同一直在搜寻“历家菜”的招牌,可走了一遍就是没看见,向周围人打听,原来“羊房胡同11号”就是历家菜,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也是,人家都蜚声世界了,只要有门牌号就行了,至于招牌,恐怕早已在广大食客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吧。
“历家菜”的店子没有我想象中的气派,或者说有特色,它那还贴着煤气缴费通知单的门和院中停放的自行车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其实只是普通的老北京四合院,然而屋内溥杰题写的“历家菜”店名以及三本厚厚的影集似乎却又在向世人展现着其与众不同的一面。我有点不相信这里已经接待过60多为中外政商要人,克林顿,比尔.盖茨,拳王阿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加拿大前总理克拉克、英国前首相希思,冰岛女总统等都曾为这家小小的餐馆而着迷。据说一些国家的驻华大使都已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在离任前告知下一任大使“历家菜”的地址和故事,或许这也是此厅得以在海外扬名的原因吧,不过确实“历家菜”在海外的知名度要高于其在国内,或许说是因为外国人比较会享受生活吧!
来到“历家菜”自己是不需要点菜的,这里的饭食分若干标准,从230元到2000元不等,我要的是最便宜的230标准,八道凉菜,八道热菜,一碗汤,一碗米饭,两种开胃小果,虽然每碟分量都很少,肉基本都只是一片,但这顿饭吃下来我还是感到了撑,莫非以前的皇帝就是这么吃饭的?说到这了那不得不说一说“历家菜”的来历了。
“历家菜”的创始人历善麟是首都经贸大学应用数学系退休教授,夫人王晓舟是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的儿科大夫。历家菜的出现本来就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故事:“当年我嫁给老爷子,只知道这小伙子会做饭,觉得嫁一个会做饭的老公还是挺不错的。”历老太回忆说,“哪知道后来渐渐发现,他不是一般地会做饭。”
历家人是满族正白旗,历老爷子的祖父历子嘉曾任晚清年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的内务府督统,皇宫内的安全保卫包括饮食安全由他管辖。当时直接负责御膳房的是光禄寺,专门设计菜谱。写出菜谱后,还要经过两个二品官大臣来审查,历子嘉就是其中之一。他需要监督慈禧太后的膳单,了解每道菜的原料、调
料、配料和制作工序,并且要品尝每道菜是否合太后的口味。尽管历子嘉不会做菜,但耳濡目染也就成为了美食家,并把这些珍贵的菜谱记在了脑中。
慈禧去世后,历子嘉凭着记忆写下了一部分宫廷菜谱——其实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交给厨房做给儿子历俊峰吃。当时孙儿历善麟年纪还小,但天生就
喜欢钻研厨艺,没事老爱往厨房跑。为这,他可没少挨打挨骂,因为在一个官宦家族,厨子是下九流的阶层才做的事情。但历善麟还是暗自把烹饪当作一个爱好,直
到有一天,对做菜不感兴趣的父亲终于把祖传菜谱交到他手上。
1984年历善麟在一场电视家宴比赛上得到了全国冠,历家菜出名了,历家老两口终于在亲朋好友的“教唆”下开起了餐馆。“那个年代还罕有私家餐馆,大家都是有好吃的关起门来自个儿吃。我们也不愿意搞什么规模,就在四合院里腾出一间房,请我医院的木工用两块木板拼了一张桌子,买了几把椅子,再请老爷子的朋友溥杰先生写了一块‘历家菜’的匾挂在墙上,就得了。”历老太太如是说。
餐毕,踱步出院,北京并没有如预报中那样下起雪来,走在已结了厚厚一层冰的后海湖边,不禁觉得其实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未来会怎样?肯定会比现在更好吧!因为我相信自己,相信我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