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疫苗风险家长该怎么办

(2013-07-09 08:40:23)
标签:

疫苗接种

不良反应

致残致死

后遗症

传染病

分类: 草根首页

    感谢草根名博管理员清舞幽梦审核推荐育儿博客首页刊发

    面对疫苗风险家长该怎么办

    最近,笔者发表了《每年千名儿童因疫苗致残值得警惕》一文,搜集列举了全国各地多起因注射疫苗导致幼儿伤残甚至死亡的案例,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关注和担忧,对宝宝是否该打疫苗不知所措,深感茫然。

    不可否认,我国每年新增新生儿1600多万名,每年注射的疫苗超过10亿剂次。注射疫苗,就是为宝宝撑起一把阻断传染病的保护伞,但却也无法做到绝对安全,据我国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留下了终生残疾,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也许这个数字微不足道,但对于每个不幸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苦难。

    这1000多个原本健康的孩子,却因一针疫苗,落下残疾,甚至失去了生命,一个个阳光幸福的家庭,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而是血淋淋的事实,是一个无奈的现实考量。那么,疫苗带给我们的究竟是祸?是福?是该放弃接种?还是要多一些理性思维?

    自古以来,传染病就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是疫苗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尽管科技越来越成熟,医学越来越发达,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目前仍然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疫苗,疫苗的不良反应的阴影仍然笼罩在许多家长的心头。

    尽管如此,回答还是肯定的:疫苗必须接种,问题层层化解。

    为什么说疫苗必须接种?这是因为:疫苗就相当于保护孩子生命健康的一道道有效屏障,只有把这些屏障建立起来了,才能更好地遏制各种传染病的侵袭与泛滥,把传染病侵入人体,特别是群体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怕担风险,就不给孩子接种疫苗。婴幼儿阶段身体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完善,抵抗力尚弱,容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而患病,因此按时接种疫苗对宝宝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身为父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替孩子把好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专家”,火眼金睛,甄别危险,护佑宝宝健康发育,安全成长。

    为什么说问题层层化解?虽然说每年都有1000多例疫苗安全事故,客观地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层面,有政府层面,有技术层面,有监管层面,有个体层面,等等,不一而足,需要区别对待,层层化解。

    首先,从社会层面,必须树立全民疫苗安全防范意识,时刻绷紧疫苗安全这根弦,这一基础性工作必须做好。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不管,在全社会筑起疫苗安全这道堤。

    其次,从政府层面,要全面做好疫苗安全保证工作。疫苗,关系到每一位孩子的生命健康。要想减少疫苗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反应,确保疫苗生产的安全性无疑是第一步。面对屡屡发生的疫苗安全隐患,呼吁政府能够革新规范疫苗产业链,完善疫苗接种的相关立法,从制度上保障儿童疫苗接种的百分百安全。同时,完善事故责任认定程序,健全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补偿和救助机制,为不可控的疫苗风险买单,让疫苗患儿及时得到救治,避免对那些不幸的家庭造成二次伤害,还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   

    再次,从技术层面,国家应该在资金和人员方面加大研发力量的投入,让那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技术人员参加到研发中来,前瞻性地研发可能出现的疫情疫苗。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每当有大的病菌疫情发生时,才匆忙组织人员研制预防疫苗,难免有萝卜快了不洗泥之嫌,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从监管方面,加强疫苗生产、运输等环节的监管,无疑就是尽最大努力减少疫苗接种过程中可控的风险。此外,建立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及时召回有问题的疫苗,也是保障疫苗安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疫苗研发到临床、到发放、到使用,加大全程监测和管理力度,这是疫苗安全事故不发生、至少是少发生的关键环节。比如,狂犬疫苗,就曾发生过假疫苗导致病人死亡的案例,在血淋淋的事故面前,监管人员的监管不到位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从个体层面,我们家长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在每一次疫苗注射前,都要分析孩子的个体差异,同时,在注射疫苗前,家长需向医生说明宝宝的健康状况,最好携带相关病史资料,由医生作出判断。如果是早产儿或者营养不良,最好是先不要接种,要和医生商定好时间后再来注射。总之,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保证每一项、每一次疫苗接种都必须是在孩子没有发病,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最终是注射?还是不注射?还是推迟注射?要视个体情况,作出正确选择。

    具体的,家长应该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疫苗种类的选择。政府公告受种的疫苗,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应该接种(包括注射和口服),多数都是已经或可能发生大的疫情流行,接种是必要的。但是,疫苗并不是接种得越多越好,计划外疫苗,我们还是要根据具体的需求而定,提倡接种的,如腮腺炎疫苗、水痘疫苗;而对于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以自行选择,属于可打可不打;甲肝疫苗,在流行高发区应接种;若被狗或其它动物咬伤后才接种狂犬病疫苗。对于私医推销的疫苗必须慎重对待,并及时向当地医药监管部门反映,查明情况,规避风险。

    二是疫苗接种的禁忌。家长了解疫苗接种的禁忌,是有效防止疫苗事故发生的重要一环。现就一些常用疫苗的禁忌或个体差异简述如下:

    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婴儿出生两天内、1个月、6个月各注射1次,每3~5年加强注射1次。禁忌症状: 1. 早产、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难产的宝宝应慎种。2. 正在发热、腹泻、严重皮肤病的宝宝应缓种。3. 肝炎,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心、肾疾患,有过敏史,免疫功能不全的宝宝禁种。

    卡介苗: 用于预防结核病,婴儿出生后即可接种,如果出生时没接种,可在2个月内接种。在3岁、7岁及12岁时,如结核试验阴性,应进行复种。有下列禁忌症状不宜接种: 1. 早产、难产、伴有明显的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2. 发热、腹泻等急性传染病的患儿。3. 心、肺、肾等慢性疾病、严重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及对预防接种有过敏反映者。

    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预防脊髓质炎,出生后满2月,初服,以后每隔1月服两次,连服两次,4岁加强1次。禁忌症状: 1. 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2. 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3. 凡发热、腹泻(一日大便>4次)及患急性传染病期间、妊娠期间忌服。

    百白破疫苗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婴儿出生满3个月时进行,初种必须注射3针,每次间隔4~6周,孩子1岁到2岁时再复种1次。禁忌症状:  1. 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禁用。2. 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3. 对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或以往接种疫苗后出现过敏者。

     麻疹疫苗: 预防麻疹,第一次接种应在婴儿满8个月,到2岁、7岁、12岁时再进行复种。禁忌症状: 1. 患有严重疾病、急慢性感染、发热者;2. 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3. 对鸡蛋有过敏史者。

     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基础免疫在出生8月龄接种第一针,间隔7—10天接种第二针;加强免疫分别在1、5—2岁、6岁各加强一次,连续加强两次后不必再注射,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禁忌:  1. 发热,患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或心脏、肾脏及肝脏等疾病者。2. 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史者。3. 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 庆大霉素过敏者。

     甲肝疫苗:预防甲肝,年龄在1周岁以上的儿童、成人均应接种。接种一次即可,提倡接种二次,可获终生免疫。禁忌人群: 1. 身体不适,有发热体温≥37.5℃者。2. 患病毒性肝炎及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病人。3. 有严重心脏病、肾脏病、活动性结核病、重度高血压人。4. 有免疫缺陷和正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病人。5. 孕妇或过敏体质者。

     三是疫苗反应的处置

     疫苗反应,广义的理解,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接种反应,如:在注射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灼感和刺疼的感觉,个别儿童在接种后5~12天会出现发烧或皮疹,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不需要做特殊处理。一种是异常接种反应,跟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一般表现为高烧、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全身感染等,就需要及时送医检查。

    在给宝宝接种完疫苗后,要在接种现场观察休息30分钟左右,以便在宝宝出现高热或者其他不良反应时,可以及时请医生诊治。

     孩子注射疫苗后,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一些疫苗反应,多数孩子接种疫苗后会有轻微反应,比如,在疫苗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疼痛、轻微发热等,一般都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24小时内即可自行消退。有极少数的宝宝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症状,这时最好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孩子注射疫苗后二至三天内应避免剧烈活动,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卫生。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不要吃有刺激性的东西,多喝开水,多吃水果蔬菜。

     总之,对于宝宝接种疫苗,既不要如临大敌,感到恐慌,也不要漠然视之,掉以轻心,只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每个家长都重视了,疫苗接种中的问题就会减少直至消除,疫苗就会真正成为造福人类,保障健康的守护神,让祖国的下一代健康快乐的成长。

                                                                                                    

 

    面对疫苗风险家长该怎么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