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撼我们的不是日本强震的震级

(2011-03-15 18:50:17)
标签:

日本地震

反思

警钟

大自然

哥本哈根

气候

节能减排

美国

鉴真

杂谈

分类: 杂谈时评

 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0315/001fd04cef820ee8ed4b0f.jpg

     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0315/001fd04cef820ee8ed4c15.jpg

日本强震,举世震惊,全球关注。面对如此罕见的巨大灾难,中国应该做怎样的反思?换句话讲,日本强震,告诉了我们什么?真正震撼我们的是什么?

笔者以为,首先,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这是这次地震给我们敲响的第一个警钟!日本强震再一次展示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渺小、脆弱,不堪一击。毋庸讳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各国为了本国利益,大肆进行所谓的开发,全然不顾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这既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同时,无疑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非洲等一些欠发达地区如此,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同样如此,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毫不妥协,在节能减排问题上不予做出承诺,使不堪重负的地球雪上加霜。过去,我们曾经有过一个豪迈的口号:人定胜天,除了具有一定的鼓舞士气的作用之外,其实,是一种逆规律而动的行为,一次次的灾难,日趋严重的环境状况,一再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携手应对,因为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村,环境的恶化并不是针对某一国,某一个地区,而是地球村的全体村民,是整个地球!

其次,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一是基本道德素质。中国人心目中的日本,尽管有“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友好往来的历史记录,但近代日本发动的“甲午海战”、一九三七年发动的“侵华战争”,给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特别是历届日本政府不能象德国一样做出战争反省,恃强狡辩对中国人民的血腥屠杀,让刻骨铭心的仇恨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去。因此,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一些中国民众发出了“欢呼”的声音,追根溯源,似乎应该理解,情有可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是一种国民素质的反映。毕竟日本遭受了那么严重的灾害,尽管有那么深的家仇国恨,但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理应毫无保留地伸出援手,去救助他们,恰如我们遇到了一个在痛苦中呻吟的病痛者,起码的恻隐之心还是应该具备而不可丧失,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素质。不可否认,笔者是一个铁杆的“反日分子”,但在这一问题上,却有着鲜明的观点,哪怕他是一条曾经狠狠地咬过我们的狗,毕竟他在滴血!更何况,汶川地震后,第一支到达汶川的国际救援队是日本;日本政府向中国援助5亿日圆,后追加8个无偿重建项目;日本国内各大便利店均设置了专门的捐款箱,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乒乓球明星福原爱因为日本救援队人数较少而爆出的粗口:我操,那哪里够啊?”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面对这一切,我们不感到汗颜吗?二是处变不惊的行为素质。尽管这次地震世所罕见,但日本国民表现出来的从容和镇定确实令人钦佩。据媒体报道,居民在逃出住楼后,并没有出现我们寻常所见的嘈杂混乱场景,而是自觉有序地列队在草坪里,给救灾车辆让出了通道,为政府救灾提供了可贵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没有喧哗声。事情虽然很简单,但我们的民众能够做到吗?一个老奶奶的儿媳,在地震时生了小孩,老奶奶照常去排队两个小时购买奶粉,没有因为年老和婴儿的特殊情况要求先买。当中国记者要采访老人时,她说,我还要去另外的商场排队买其它东西。

三是救灾应急演练亟待提上日程。居安思危,应该作为一条基本国策,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也包括地震、海啸、洪灾、核泄漏等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犯错误,而是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国内的、国际的,特别是这次日本强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怜悯,不仅仅是震惊,而是深深的反思,是免费的学习教材,是避免我们犯同样的错误。比如核电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也是我国努力发展的项目,如何保证我们的核电站在地震、在海啸、在千年一遇的自然灾害面前确保万无一失?今天(16日)早晨,在电视新闻中看到,针对日本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要求对全国核电设施进行全面检查。世界最早的核电国家印度也要进行这样的检查。欧洲召开了专门的核能源安全会议。德国暂停了1980年以前建成使用的7座核电厂。然而,我们国家对此做出了哪些应对措施?为什么默默无闻?民众希望看到政府有所作为,并将具体措施公之于众。二十世纪世界最宏伟的工程——三峡大坝,除了事前论证之外,我们针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又做出了哪些积极的应对措施?日本经过地震的考验,最坚固的建筑是学校,在震后灾民纷纷进入学校,作为避难所。恰恰相反,我们在几次强烈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建筑却是学校!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进行责任再追究?当地震或其它灾害来临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把学校作为避难所,而是成为了需要救助的重灾区?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该去哪里避难?去党政大楼?去财政大楼?去条管单位办公楼?内心一片茫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此可见,日本地震后,真正震撼我们的,不是前所未有的震级,而是震后所展示的令人侧目的日本的特质。重要的是,从这次日本强震中,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