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博”---网络的坟墓

(2009-04-05 11:49:04)
标签:

杂谈

教育

网络

休闲

健康

文学

情感

时政

分类: 杂谈时评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手段,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 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伴侣。 网络的作用,广而言之,一是吸纳,一是输出。所谓吸纳,就是人们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用的讯息;所谓输出,即是把自己的意见·主张和思想感情等信息传达出去。二者缺一不可。写博文,就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输出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和形式。由此,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一个词:名博。何为“名博”,该如何定义?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网络运营商·网络编辑·版主的所行所止,所作所为来看,“名博”就是名人的博文。本人既非名人,对这一观点,自然也就不敢苟同。依非名人的笔者来讲,所谓“名博”,著名的博文也。因其具有时效性·教育性·娱乐性的特点而著名,为人所读,给人以启迪,让人们从学习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享受。但这一定义,或者说此类博文,又不为运营商·编辑·版主所认同,因而不会被采纳·推荐。

  本人给出“名博”的定义,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从“名博”的词性。“名博”是一个词组,偏正词组。“名”为偏,“博”为正。主要是讲“博”,而“名”是修饰·限制·诠释“博”的。既然“博”为主,“名”只起修饰·限制的作用,那就应该以“博”为主,以“名”为辅;注重“博文”,而非注重“名人”。只要博文写得生动,有文采,有宣传教育功能,让人爱不释手,非要一口气读完不可,这就是“名博”,就值得推介阅读。相反,如果只重“名”而不重“博”,就是本末倒置,丧失了“名博”的本来面目,其结果只能是以“名”取宠,“名”不副实,读者寥寥,终被淘汰。

  二是从“名博”的作用。写博文者,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输出有益的信息,让人们从中受到教益。而不是开“名人博览馆”,把名人和名人的博文,不厌其烦地罗列出来,去浪费人们宝贵的时间,被所谓的“名人”和“名博”所扰。而客观现实,却恰恰与人们的意愿相悖,把非名人所写的有价值的博文【自然是名博】弃之不用,而将所谓的“名人”所写的无聊的“唧唧我我”,打情骂俏,男女绯闻之类的垃圾文字堆积,作为“名博”,大加推介,硬生生地塞 给网友,博取一时的“网潮效应”。如果不信,请你打开“名博排行榜”,充斥其间的,都是些文化娱乐界的所谓“名人”,以及这些“名人”所写的一些无关痛痒,无病呻吟的所谓“名博”。当然,其中也不乏有才之士,博文倒也写的不错。但是,从我浏览的诸多名人博文来看,有些实在是不敢恭维,文字功底太差,所写不知所云,甚至格调很低,让人读而生厌,很有些想“呕”的感觉。但是,因为是名人,所以,自然也就列入了“名博排行榜”中。

    这让我想到了晚清时期的西宫————西太后,本来,按照先帝之安排,东宫和西宫两太后,要共同辅佐年幼的小皇帝,而且,东宫乃正宫,西宫则是偏宫,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正宫的地位远高于偏宫,甚至是天壤之别,自然,西宫是要听命于东宫的。可是,不安分的西宫慈禧,哪能受得了东宫的节制,故一步步地摆脱了东宫的控制,最终杀东宫而代之。这就是为世人不耻的西宫乱政!当然,其结果众所周知,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自己也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网络和网络对名博的界定,亦如“西宫乱政”一样,良莠倒置,偏正不分,弃名博而不用,拾糟粕为甘饴,长此以往,“博”将不博,“网”而自缚,到那时,我们又如何能奢望网络给人们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如何能实现网络的升级进步呢?相反,如此“名博”的兴起,必将为网络自己造就坟墓,加快“寿终正寝”的脚步,为历史和现实所淘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