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鸡亲自下的

标签:
把话说好让人爱听 |
分类: 笑谈 |
周末在村里亲戚家吃饭,亲戚端上来一盘炒鸡蛋,本没有多少食欲,但亲戚一句话让俺立刻对这蛋产生了兴趣,他说:“这蛋好,是咱家鸡亲自下的!”
听听,这话说得多好!首先说这个“咱”字,有“咱们”之意,包括听话的人在内成了一个阵营,关系立马就拉得更近了。再说这个“家”字,有“绿色”之意,说明这蛋不是从市场买来的,带有新发展理念成分。用的最好的就是“亲自”两个字,有“亲力亲为”之意,给人感觉这蛋是鸡专门为这次聚会生产的。
当然,这是玩笑话,但在与人相处中能把话说好喽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把话说好喽首先要让人能听明白。我们在说话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想当然的情况,认为自己明白了,听的人就明白了,其实不一定。记得师范实习的时候,让俺教一年级数学,正赶上学生学习减法退位,本来人家老师已经教差不多了,又让俺给教糊涂了。俺问一个学生,“个位不够减了,向谁借?”那学生却说,“向妈妈借。”我问他,“你咋不向你爸爸借呢?”这孩子却说,“爸爸不当家,向妈妈借不用还。”你看,家庭地位问题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多大呀!当然,多数情况下我们面对的不是小学生,但涉及到业务性强一点的话题时,还真需要用点通俗易懂的语言,你看总书记讲民族团结要像“石榴籽”一样,多形象生动?
把话说好喽还要力求精准。在说话的时候要尽量言简意赅,不要跟《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似的“Only
you”个没完。网上流传个段子,问“9-4=?”,本来是个幼儿园小朋友都会做的10以内减法,可有的人却非要把它复杂化,等于“3”的平方减“2”的平方,一系列操作下来最后也等于“5”。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有时也会犯这个错误,本来一句话就说明白了,非要绕个大弯子,最后搞不好还说不明白了。其实,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简单化反而更容易明白。比如,毛主席老人家说的“为人民服务”,好理解不?
网上一个短视频,媳妇问丈夫:“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了,你先救谁?”丈夫面对这个千古难题说:“先救我妈”。媳妇刚要生气,丈夫又说:“你这挺拔的身材,大高个大长腿的,一时半会儿淹不着你。”你看,这回答多巧妙?
吃完饭,从亲戚家屋里出来,看见几只溜达鸡正在院子里散步。猜想,那些蛋必是这姐几个的功劳,不禁抱拳拱手,列位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