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村里的故事#舍必崖:从烂碱滩到富裕村

(2014-12-17 10:51:46)
标签:

杂谈


开栏的话

阴山脚下的呼和浩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蒙古语和汉语的历史地名较多。我们经过一个个村庄,往往会被那些村庄的名字所吸引,一些十分有趣的地名,常常让外地人困惑和纳闷,感到不可理解。其实,不但外地人理解不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市人,也不一定能准确说清一些村落名称的真正含义。今日起,本报推出呼和浩特市村庄故事系列报道,通过村名来挖掘呼和浩特的故事,窥探那些悠久的历史。

 

4.17.7】舍必崖:从烂碱滩到富裕村

/本报记者 马丽侠

12米宽的柏油路、风光互补的路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崭新的小二楼……这是记者眼中舍必崖村的景象,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样一个村庄曾经是个贫困村。

“‘舍必崖’就是沼泽地、烂泥滩的意思……”414日,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的舍必崖村,提起“舍必崖”这个村名,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讲述着舍必崖村的前世今生……

据《呼和浩特市地名志》记载,“舍必崖”是蒙古语村名,该村所在地是下湿地带,得名舍必崖,蒙古语“沙巴日淖尔”的谐音,意为沼泽湖。

 

不少山西人在此扎根

“我爷爷的爷爷是大清朝的举人,叫席儒,被派遣到舍必崖时祖籍在山西,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小京庄乡下泥河村。”414日,记者见到了71岁的席发义老人,当时他正在村头和村民下棋。说起舍必崖的故事,席发义放下手里的棋子,认真地和记者攀谈起来。

“我们那刚刚拆除的房子就是我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听老人说,我爷爷的爷爷中了举人后,‘上边’就给了他一处院子,共有7间房子,那处院子距离现在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我们世代都居住在那间房子里,期间我们不断翻新加固。”席发义提起作为举人的‘祖先’,脸上满是自豪,要知道,明清的举人是可以进入仕途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席发义告诉记者,可惜祖上只有这么一个人有出息。后来,举人的儿子席宝用,也就是他爷爷的爸爸当过家教,而他的爷爷文化程度很低,只能在舍必崖村以种地为生,等到了他爸爸这一代,就没再读书,成了地地道道的庄户人。“虽然家谱现在已经没有了,但祖上的这些人和事,我听老人说起过,就记住了。”席发义说道。

在记者和席发义的谈话间,有村民陆陆续续加入到我们的谈话中,七嘴八舌地讲述着关于舍必崖的故事……

“我们是从山西走西口过来的,已经在这里生活七八代了,听老人说,那时候山西闹了灾,所以祖上就从山西走出来,也没有目的地,只能走到哪儿算哪儿。到了舍必崖村,发现这里有人居住,就先给人打工,慢慢地也就在这里扎根下来。”54岁的潘来旺说道。

“这里的土地湿,适合种植,记得年轻时候穿高跟鞋走在那片地上,还冒水呢。”爱美的村民王玉兰在旁边咯咯笑起来。

记者了解到,赛罕区是呼和浩特市重新区划后的一个新型城区,于20006月挂牌成立,以前归属郊区,舍必崖就位于赛罕区的东南部。据《呼和浩特市志》记载,郊区东部和北部是大青山山区的一部分,群山环绕,沟壑纵横,适于种植生长期短的耐寒作物。

对于何时建的村,村民们只知道是清朝时,具体的建村时间无从考证。

 

养牛种菜发家致富

“我们是靠养牛发家致富的,我养牛养了30多年,从去年开始就不养了,种起了大棚蔬菜。”今年52岁的村民潘桂枝说道。

该村党支部书记云海忠告诉记者,他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在职期间带领村民干了两件事:养牛和种菜。“我们村在2000年左右开始养牛,当时全村1100口人,人均3头牛,日收鲜奶30吨,成为呼和浩特市养牛第一村。现在奶牛数降到了七八百头,但蔬菜大棚却‘遍地开花’,从人均3头牛到人均一个棚。很多村民也已经成功从养牛大户转型为种菜大户。”现如今,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舍必崖村委会委员潘来旺告诉记者,现在的舍必崖村全村拥有耕地面积5800亩,共420多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40%以上的村民都购买了私家车,是赛罕区乃至呼和浩特市重要的菜奶业生产基地。

“以前的烂碱滩,现在的菜棚子,变化大着呢,我们马上也能住进楼房了!”今年63岁的村民潘成奎指着该村西侧的在建楼房感慨地说。这个昔日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如今已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