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第一层面纱--圣索非亚大教堂

标签: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旅游 |
踏进伊斯坦布尔Sultanahmet城区,历史古迹星罗棋布,sofya教堂, Topkapi皇宫,蓝色清真寺。致使我不断的拿着LP上的资料分辨着每个建筑物,初来乍到一时慌了眼神,时不时向同伴们救证。前眼这座离我们过于遥远的历史,即是被称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世界上唯一从6世纪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并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大清真寺。大家还是习惯称它为圣索非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Hagia Sophia),是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而命名。希腊语里的“智慧”拼写成拉丁语的“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着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圣索非亚大教堂现在被称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Ayasofya Muzesi),是所属于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宗教博物馆。
圣索菲亚大教堂闻名在于其巨大的圆顶。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别具风采的圆顶由两个半球形拱门支撑,要强调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靠图形和数字设计的,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
这座雄伟的教堂是古代建筑的珍品,被誉为拜占庭式建筑的典范,称之为“改变了建筑史”。对于以后的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享有盛名。圣索菲亚大教堂保持着世上最大教堂的地位近千年,直到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设计者是值得我们记忆的,来自米利都的物理学家伊西多尔(Isidore of Miletus)及来自特拉列斯数学家安提缪斯(Anthemius of Tralles)。
从教堂内一侧的昏暗、狭窄的碎石铺就的通道蜿蜒而上,能到达环绕教堂内三面的两层长廊,站在上面可以从不不同的空间角度欣赏这座辉煌的大教堂。当图片上这一幕呈现在我眼前时,犹如对梦境间美好的赞叹,而我却真真切切就在它身边,这座建筑精品,绝对是经得住审视的。我收不住眼的到处留拍它的细节,伟大的杰作是不能破坏却可以肆意拍照。
在这里不得不提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他在夺权成功之后,为了向东拓展罗马帝国的的影响力,迁都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他为了夸耀罗马帝国的声势,使用了各种华丽的装饰方式来美化君士坦丁堡在街道上装饰喷泉和廊柱,又将来自丝路的丝绸、非洲的珠宝、欧洲的雕刻与工艺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世界各地的香料、瓷器等等全搬过来。
正是他这般炫耀手法,让我们看到如此气势的建筑。在公元532年,下令将帝国各地的物料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如以弗所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古希腊圆柱,埃及的斑岩、色萨利的绿色大理石、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的黑石及叙利亚的黄石,超过一万人参与建造工作,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建设了第三所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
任何建筑,在历史中都会经历政治破坏,地震损坏,不断的修复,到奥斯曼土耳其人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保时,教堂已经相当残破老旧了。土耳其史上对圣索菲亚大教学的修复,最为著名的是在1847年至1849年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开展的,在瑞士及意大利籍建筑师兄弟加斯帕雷及朱塞佩·福萨蒂的监管下动用八百名工人。巩固了圆顶和拱顶、摆正圆柱及改变建筑内外的装潢。上层楼座的马赛克都被擦掉,古旧的吊灯被撤换。巨大的圆框雕饰被加挂在圆柱上,刻有阿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及穆罕默德两位孙儿(哈桑、侯赛因)的名字。
教堂墙壁上显眼的地方悬挂着6个直径约10米的大圆盘,绘以阿拉伯文字的“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据说是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征。古老墙壁上模糊的圣像以及伊斯兰风情石柱上精美的雕刻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战争。而如今,两者奇迹般地融为一体,向后世昭示着这一宗教圣地历经易主,饱经风霜的过去。
历史的解说,也许就是这样几个世纪后继续留传在曾经的辉煌记录中。如今的我,只顾去欣赏纯粹的建筑风采。
上层楼座被设置成马蹄形,环绕着教堂正厅,迄至后殿。是供皇后及其宫廷人员专用。皇后包厢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上层楼座的中央。皇后及其宫廷人员可在这里观看在下方举行的仪式。一颗球形、绿色的石头标明了皇后的坐驾。我环绕上层一周,没能识别其具体位置。
陌生的建筑布局,缺失的历史知识,在经历近两小时的磨砺后变得走马观花式了。
过道上一根矩形大理石石柱旁有一个拇指大小的洞,参观的游人们大都会排着队的将拇指塞在里面,并费力地旋转,据说将大拇指插入潮湿的石洞,并以平面旋转360度,便可以实现自己当时许的愿望。
我自然也会在这个被称做“哭泣的石柱”上,许个远在中国的愿望。许过愿后我一直想去读读那个传说中的古兰经。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这些马赛克描绘了圣母玛利亚、耶稣、圣人、帝王及皇后,还有其他纯粹装饰性的几何马赛克。
从公元四到六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
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
一直到九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三圣像马赛克可能出自1261年,它被用来表示结束了57年罗马天主教的统治,回归正教信仰。这是第三幅位于上层帝王楼座的马赛克。三圣像马赛克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调而被广认为圣索菲亚大教堂最精良的马赛克。该马赛克的风格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家近似,如杜乔(Duccio)。马赛克上圣母玛利亚及圣若翰洗者的面部轮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们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后的审判怜悯人类。马赛克下半部已严重败坏,大概是因为马赛克邻近窗户,受到雨水冲刷。
该马赛克被视为拜占庭图画艺术复兴的起始。
高不可攀的穹顶和气势恢弘的大理石柱子带给你一种强烈的震撼,从四周窗户透进来的自然光线给幽暗的教堂营造了迷幻的宗教气氛,仰头望着顶穹上方的圣母圣子像,宗教的感召力量那么的强烈。
马赛克上的圣母坐在没有椅背的宝座上,双脚安放在以珍贵小石修饰的台座上,儿童时代的耶稣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着卷轴,给予祝福。站在圣母左方的是身穿礼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给圣母,在他身边的文字提到:“圣人及伟大的皇帝君士坦丁”。
帝国大门马赛克位于帝国大门上的鼓室,帝国大门是帝王进出教堂专用的大门。根据分析显示,帝国大门马赛克是九世纪晚期至十世纪早期的作品。
马赛克上显示的光环可能是代表利奥五世或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七世向基督神像躬身,马赛克上的基督神像坐在饰有珠宝的宝座上祝颂,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书籍。书上写道:“和平与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在基督的两肩处各有一个圆雕:左方是握有权杖大天使加百利,右方是圣母玛利亚。这些马赛克表达了基督将永恒的力量赐予拜占庭皇帝。
说明一下,这段文字的图片还有另一幅,当时没有认真记录,这会儿抓瞎了。不负责任的编者,只能让自己去找图了。自己在未知领域的不求所以的态度,不适合学术研究,只供娱乐消遣。
本来应该是长明的蜡烛吧,换成灯泡。倒也妆点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光环来。
特别喜欢大理石柱子上方的装饰,精雕细刻。是雕刻品吗?
坐在旁边一直在看祈祷的信徒。进来参观我游客,大多也会闲坐于此,观赏索菲亚大教堂内部的华丽。如果不是同伴们的催促,估计一下午我都会呆在里面。初次接触另一个宗教,太多的迷茫,一点一滴溶化在这所建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