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2010-12-09 21:31:02)
标签:

西藏

拉萨

大昭寺

文成公主

藏传佛教

分类: 行走天下---孤风远影碧空尽

 

拉萨的八角街是个有名儿的地方,没来前以为就是个商业街而已。来到拉萨,住上几天,慢悠悠地在八角街附近转了几天,就会发现这里的藏族人是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拉萨人的生活就绕着大昭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早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中午坐在简陋茶錧喝着甜茶打发一下午的时光,不能说慵懒,很拉萨。

 

“拉萨”在藏文里意思是佛地。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也就是我们外地人说的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把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个大圈称为“林廓”,这便是藏民们转经的路线。

 

大清早的,咱一定要赶上如此隆重的场面,早早的走到了大昭寺门前等候。

 

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里是“经堂”的意思。“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大昭寺也就是说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这里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一尊“觉阿”佛。使得它在佛教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世上有三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其中两个都在拉萨。一个是大昭寺的这尊,另一个在小昭寺由尼泊尔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据说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弟子们按照他本人的形象进行塑造,等像塑造好后,请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临终时释迦牟尼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等身像立寺供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

 

这两尊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由两位公主带入西藏,佛教文化自此走入了西藏。

 

我是一个很喜欢欣赏建筑的人,虽然并不懂建筑。对于这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建筑群,自然也少不了我的眼神注视。看看他的微妙之处,整个建筑的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是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这座整合了藏,唐,尼泊尔和古印度建筑风格,也是那个历史背景下的见证。

 

大昭寺的建造是为了供奉尼泊尔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而修建的。据说是由文成公主亲自选址修建而成,而现在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八岁佛祖等身像,被供奉到了小昭寺。有着同样信仰的两位公主,在这个异国他乡应该是个好姐妹,大小昭寺的建设,建筑风格上完成了很好的文化结合。

 

松赞干布这个建立吐蕃政权的一代英雄,在如今人我的心中,鲜活了许多。当然很大的感情成份,来自我们的文成公主。以往说起和亲都是个悲烈的故事,而我们的文成公主却成了那个时代的典范。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将近四十年,成功促进的汉藏人民的友谊,从现留的很多遗迹可以感受到文成公主非常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难以想象一千多年前的一个16岁的柔弱女子,离开父母来到这个未知世界,其间免不了艰辛,而她以自己的聪慧,漂亮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当然我想她也是幸运的,并未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嫁给文武全才的松赞干布在历史上也是一段佳缘。


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从某种角度来讲,没来西藏前,西藏对的有吸引就是对这样的镜头的好奇。我不知道是哪种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奇怪的是当我踏上这片土地后,心情却出奇的平淡。我可以理解成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活着的方式。甚至,我根本不想把它,想象表述的多么高深,多么至上。

 

这里的一切,真实。让人有种灵动的心醉。

 

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似乎市民的表现,并没有满足我的想象。给了我一种答案,我尊重她他,尊重藏传佛教。尊重这里的一切飘着的佛文化。我不需要虔诚,他们也不需要我如此。我就是走到这里,走在这个队伍里,站在她们身边,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她念她的经,我看我的佛。

 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之前我将这些刻画的神圣庄严,真是自以为是的想象。就象我在哲蚌寺里,一个老僧人跟在我的身后,默默的跟随。我想捐点儿钱,表达自己的敬意,或者在佛跟前表现卑微。后来我一分没掏的走出寺院门口时,按着自己顾有思维想象僧人的态度变化,然而事实出乎所料,他还是很礼貌的跟在我身后送走最后一位来院里的来者(我不能说自己是信徒之类的词语),轻轻的关上了佛堂上的门,目送我离去。

 

那个眼神,注定我会再去看他,再来拉萨。

 

今天走在她们中间,我随心所意的按着自己的意思与佛对话。不停的念着自己的口决,一会儿六字真言,一会儿阿弥陀佛,把自己熟知的,仅有的佛经七拼八凑的在心里默念。后来索性直接用自己的语言与佛对话。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我想问的太多,我想说的也很多,不过我却不想参悟人生。问透就没有意思了,留些未知自己去经历。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每天如此拜佛,即保留了文化传统,也增加了体质。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一位来西藏四十多年的大妈,告诉我这是拉萨人的一种生活形态。年青人现在没有时间去做佛礼了,只有退了休的人,风雨无阻。

 

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坐上公交车,藏民们手里拿着佛珠,不粒粒的划过指间。这幕场景在拉萨的街头,太常态了。到寺院拜佛,藏民是免费的。听说很多外地人,大清早混在藏民队伍里,省去了买门票的费用。



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真得不想说太多话,不想言语的表达此刻我在大昭寺门前转经的心情。想想被我们汉化的佛教,走样的文化,默哀吧。兴建寺庙成了一种赚钱的手段,而且是百赚不赔的买卖。内地的寺院被商业化,被公司制的管理去盈利。借着交流佛文化,开光捐钱,五花八门。去寺院许愿的人,也是个个有所求。

 

那些生意人,供个香火花个几万,几十万,成功的再供座寺院比比皆是。整个佛教文化,在内地成了人们的许愿寺,碰巧愿望成真了,还要去还可愿,期待下次再许再还。跟佛都在讲条件。信仰是什么?读佛,智慧长到哪里去了。逻辑,思维,全然混乱。

 

罢了。

 

我发的唠叨不是说这里的人群,是两种不同模式的感受。

 

我喜欢这里,可以平等的、没有功利心的与佛聊聊天,拉拉家常,要么直接坐在他旁边,与修行者聊着历史,佛文化,哲学,甚至是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坐在大昭寺旁边的茶馆里,轻松打发一天的时光,而不乏味。看着广场上的人,偷窥着他们的状态,不再是浮躁。准确来说,不到西藏,根本无法想象这里的魅力。而来过一次西藏的人,会无药可救的再来这片土地。这是一种吸引力,是西藏独有的魅力。


迎着拉萨清晨的一缕阳光,跪拜在大昭寺的门外

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或者叫“西藏密宗”。主要分为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及噶举派四个主流派别。因为服饰特色,又称为“黄派”、“花派”、“红派”及“白派”。藏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又分为密教与显教。有些人说藏传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与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结合的产物,物,这些文化之争不需要咱去争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