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侯酒醉个案分析

标签:
管理授权领导越权杂谈 |
分类: 财务管理 |
昭侯酒醉
韩昭侯酒醉睡着了,典衣(专门管衣服的人)不在,典冠(专门管帽子的人)怕昭侯着凉,拿衣服盖在昭侯身上。昭侯醒来,十分高兴部属对他如此关心,问:是谁盖的?左右答:典冠。昭侯因越权而处死典冠,因失责而处罚典衣。
——《韩非子》
http://s6/middle/4a459915tae010a259265&690
昭侯酒醉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包含了很多深层的问题。韩昭侯酒醒后本来很高兴有人为自己盖了衣服,但是一知道这件事是负责管帽子的官员做的,马上就转喜为怒。最终,他以越权之罪将其处死,同时也罚了失职的管衣服的官员。
如果将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按照职权划分出一个组织结构,其中,昭侯是领导,处于高位;他的下方有三类专职人员——专门管衣服的典衣、专门管帽子的典冠以及负责其他事宜的左右。
另外,所谓失职就是该做的工作没有做,而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则是越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古今,在一个组织中,任何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职或者越权。
下面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做出假设和分析,从而了解为什么典冠做了好事却受到惩罚?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样的结局?
典冠不盖,就是不关心;一盖,便成越权,为什么?
在这个故事中,典冠可以说是最倒霉的人。首先,他不能不给昭侯盖衣服,因为当时在场的其他人中,他的职位是最高的,如果事后追究责任,他一定在劫难逃。而且,根据我国的传统,每个职位的职权责任表中的最后一栏一定是“其他”,这个“其他”包含了很多意义,也在无形中赋予了每个职位一些特殊的责任,当然也为领导追究相关责任提供了权力。
其次,如果他盖了衣服,就成为越权。现在有许多“职务代理人”,他们名义上有代理职务的权力,实际上根据事情的大小,其权力也是可大可小的。虽然职务代理人有名无实会影响工作,但是一旦自作主张,就可能会构成越权。
越权可怕,还是失责可怕?如果你是昭侯,你会怎么处理?
西方人遵循的是权责合一,他们执行的宗旨是要谁负责就授权给谁;而中国人的实际却是在上者有权没有责,在下者有责没有权,这与西方人是不同的。
很多领导之所以吝于授权,是因为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的权限,一旦将自己的权力充分授予他人,自己就会被架空。比如,一个企业如果出了大问题,老总一定会去找经理;发生了小问题,则会去找下一级的管理者。这就是所谓的权限不同,责任当然也不同。一般来说,授权发生在问题出现之时,这时的短暂授权是为了马上解决问题,而平时的责权经常是不合一的。
权力历来都是敏感而重要的问题,侵犯了上面的权力叫越权,侵犯了平行的权力也是越权。
对于职务高的人来说,越权更可怕;而对职务低的人来说,失职当然比越权可怕。所以,二者那一种更可怕,要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而论。
如果你是昭侯,你可以选择的处理方式有:对两个人都进行奖励,让大家都高兴;或者将两个都杀了,让人觉得残酷;也可以杀掉其中任何一人,显示出对个人的尊重。
如果你是典冠,你将如何处置?
首先,如果你想溜走是万万不可能的,只要一个“昭告天下”,就能将你抓回,结局当然也是死。所以中国人常常碰到这样的“做也死、不做也死、溜又溜不掉”的尴尬局面。这种时候,还是要为自己寻到一条活路,而且也应该有这样的活路。
对那位典冠而言,遇到这样的问题的确很难解决,以下是一些人想出的一些“好办法” :第1种:把所有的帽子盖到昭侯身上,这样做既可以防寒,又没有越权。
评价:这是一般国有企业员工的典型做法,他们自以为很聪明,其实得到的结果不佳。正像有人到西湖旁边去喝一杯茶,五块钱一杯。这人向服务生提出坐张椅子的要求时,马上被其以一句“花五块钱就想坐椅子”拒绝了。这里的服务生做的就是“盖帽子”的事情。
第2种:不用帽子去盖,也不用衣服去盖,而打开电热器,温度升高了,昭侯就不会生病了。
评价:这种人完全脱离现实了,根本就没有想到那时哪有什么电热器。
第3种:去请皇后来盖。
评价:这个人不知道以前君王不宣召,皇后根本没有机会觐见。
第4种:把昭侯摇醒后询问他是否要盖衣服,如果他说可以,就帮他盖。
评价:这个方法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第5种:盖了衣服后,等典衣回来和他串供,告诉他“刚才是你应该盖的,你不在,我帮你盖了;所以,等昭侯醒了以后你要说是你盖的,不要说是我盖的。”
评价:这样做的后果是——典衣一定密告昭侯,把你出卖。这是他一种自保的方式。因为他会认为这样做他成了你的共犯,而欺君之罪是要灭九族的。
看过以上的分析,有人可能会说:这么小的一件事都这样复杂,中国人真是很麻烦。其实不然,做人一定要隐忍,而复杂的社会正是磨练自己的绝好环境;另外,人们一旦养成不愿动脑筋的习惯,就会事事放弃、事事失败。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典冠,就要设法把最不幸变成最幸运。在遇到困难时,要相信“我是最幸运的人,我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如果表现得好,老板就会有好的印象,将来我的前途就很光明。”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前面的环境多艰难,都不可以退却。因为很多事是无法逃避的,只能选择面对;但是切忌不能硬闯,而要灵活应对。
只要方向正确,危机就是转机,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把危机变成转机。典冠处理得不好,这是他很大的危机;典冠处理得好,就是给他最好的机会。
昭侯起初很高兴,后来又很残酷,这代表什么?
昭侯起初很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后来很残酷,这是因为职务的需要。历史上的韩昭侯是个英明的君主,为人很正派,而且很有智谋,处理事情也很公正。他杀典冠的道理很简单,即如果不杀典冠,就会引发下属讨好的风气,长此以往,君主很容易被蒙蔽。
以前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年轻人跪在大法师面前要求剃度,大法师问第一个人:“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年轻人说:“是我爸爸叫我来的。”大法师马上揍了他一顿,并且说:“这么重大的事情你自己不考虑,你爸爸叫你来你就来,将来你后悔怎么办?”大法师接着问第二个人,对方回答:“我自己要来的。”结果招来更凶的一顿打,大法师还是斥责他:“这么重大的事情居然不与你爸爸商量就来了,你爸爸哪一天向我要儿子怎么办。”大法师最后问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因为害怕不敢说话。大法师拼命地打这个人,并且骂道:“这么重大的事情你想都不想就来了?”
这是传统的中国教育方法,现在看有不合理之处,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却能让年轻人学会寻找自己的道路。实际上,中国人很享受马屁味道,却很讨厌拍马屁。如果我是第四个年轻人,我会对大法师说:“我是受到大法师的感召而来的。”这种回答既安全又让对方高兴。总之,一定要记住——拍马屁是拍给其他人看的,不是拍给老板看的。你什么时候意会到了这一点,你就真的知道该如何跟老板相处了。
昭侯之所以杀典冠,主要因为他对典冠的动机非常怀疑,他心中盘算:“你抓到机会,趁典衣不在,就来巴结我。如果让外面的人知道,典衣不在我就容许典冠给我盖衣服,就会认为他是我的亲信,就会找他办很多事情,那他不就可以为非作歹了?”
怎样才能既不越权,又不失责?
对典冠来说,要想找到一条出路,首先要明确两点:第一,必须面对问题;第二,要明白人往往会处在左右为难的境遇中,在这种情况下,要设法把左右为难变成左右逢源。
所以,做事要很谨慎,不要大意。在这个问题上,典冠应该马上想到“如果我去做,昭侯一定会怀疑我的动机,而且没有人会证明我的清白;如果我不做,很明显的说明我不关心昭侯。”顺着这个思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找别人去做这件事,谁做了当然由谁负责。当然,被叫的人肯定会推辞,在经过你和他的一番推让之后,衣服肯定会盖在昭侯身上。这样,等昭侯醒过来询问时,左右肯定会告诉他是你让他盖的,这种做法会证明你们彼此的动机都很纯正,当然双方都会获得奖励了。
中国人很重视动机,而动机偏偏是看不见的,西方人不重视动机,因为他们认为动机根本看不见。所以,中国人往往相信自己的感觉胜过相信别人的话,如果他认为你的动机纯正,自然没有问题;一旦对你的动机表示怀疑,就会对此深究下去。所以,一定要记住——越是与高阶层在一起,越是要小心翼翼。
另外,遇到问题后一定要多动脑筋,不要整天发牢骚、诉苦,因为那样毫无用处。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事,先把嘴巴闭起来,让这件事跑到你的脑子里,然后就“三思而后行”,这就叫做谋定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