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n Search of Lost Time ——老电影1997

(2009-11-09 12:20: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柴米油盐【生活流水账】
     1997年上映的《心动》和《情书》,我认为是描绘少年情怀初恋情结最细腻成功的影片了。年少的爱情总那么简单,简单到便只那一刻的心动,比如初夏黄昏的一场邂逅,比如独坐室内的一阵遐想,比如回家路上的偶然凝视……
 
 
 

   《心动》讲述的不过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险刺激的场面,有的只是一段又一段或甜蜜或忧伤的平淡爱情画面。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平淡,才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浩君,小柔,陈莉,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年少时候的影子,那类似的爱情故事,都曾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身上,那是我们都曾有过的17岁,那是我们都曾为之心动的初恋。

  这段关于初恋的故事发生在1977年的香港。乐器行外,17岁的小柔不小心撞上了落地玻璃;乐器行内,同样年轻的浩君对她一见倾心。之后,二人在朋友的舞会上再次巧遇,她酒醉不小心吐了他一身,于是他有了亲近她的理由。在路边的小吃摊上,他握住了她的手。——爱情来得就是这么简单。再后来,他们一起看电影,坐公车,在幽暗的小巷里接吻,在寒冷的夜风中深情相拥……跟所有的小情侣一样,他们有过一段非常纯情甜美的相恋时光——那段日子美好的就象童话一样,这样幸福的心情荧幕外的我们想必多少都能体会。然而生活毕竟不是童话,所以这种故事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总是会被父母发现的。早恋从来都不被长辈看好,成人们考虑更多是孩子的将来与前途,于是训斥、打骂、规劝、泪水……接踵而来,面对种种压力,两人均是心烦气躁,接着就是对彼此的猜疑、误解,最后年轻气盛的他们在大吵一架终于分手,而且没有再见面。

  多年后二人意外在日本重逢。谁知道又和你相遇在人海,命运如此安排总教人无奈……但不管怎么说,他乡遇故知,而且是自己的初恋情人,这毕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酒桌上,小柔浩君二人笑谈往事。借着三分酒意,她有意无意地谈起了当年的分手。分手要分得干干净净,不要拖拖拉拉——这是谁说的?她一字一句念到。他低头无语。原来她一直都记得,而且记得非常清楚!是啊,怎么能不记得?这些年,身边的人虽然来来去去,但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份最初的那份爱恋。爱之深,恨亦深!虽然过去了这么久,那些话始终是她心头的一块伤疤,稍微一碰,依旧隐隐作疼!可是他能说什么呢?!那虽然不过是年少时候的一句气话,虽然伤了她的心,但他亦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那次分手,他再也无心向学,最后拿着父母给的1000元美金,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异国打工,这里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生活不易,而且还要饱受相思之苦……这些年,他过得怎么样可想而知。她的不满可以找他发泄,可他的辛苦又该向何人去诉?——作为一个男人,有时他只能选择沉默。

  后来他们去了酒店。或是想弥补当年的遗憾,抑或是一偿多年的相思之苦,两人激情迸发,抵死缠绵,动情时刻,一切似乎回到最初,他/她依旧是彼此最爱的人。

  该做的都做了,对彼此的感情也都无须再怀疑,于是浩君离婚后便兴冲冲地回到香港向小柔求婚。只要她点一下头,喝了那杯水,多年前的憧憬就会变成现实,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候她却只是沉默。当年初看此片时我一直不懂她的当时的态度。要知道,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没有了婚姻、道德的束缚,没有了父母的管制、干预,有情人守得云开见月明,历尽波折终成眷属了,是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她为什么不答应?!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多年以后我终于依稀有些明白了:不可否认,她的选择虽然有些伤人,但却是非常明智的。虽然彼此依旧深爱着对方,虽然也曾深情相拥,也曾两情缱绻,但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在分开的这段岁月里,时间与世事已将彼此重新打磨塑造,如今的他们已经有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与世界,生命再难重新磨合。爱情最美丽的时候,从来都是只存在回忆之中,而最浪漫的事就是……没有后来的事。

  浩君似乎也明白了,所以他没有逼她,而是悄悄地回到了日本。

  ——难道这就是缘分?如果相识是一种缘分,那么分手是不是也是一早就注定的呢?我不得而知。

  他们最后一次相聚是因为陈莉的意外去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小柔才知道原来浩君的前妻竟是陈莉——那个她年少时候最要好的朋友。看着浩君发过来的传真,相信小柔失声痛哭。在那个清涩懵懂的少年时代,陈莉是她的闺中密友,是她与浩君之间的传话员。她可以跟她一起分享最隐蔽的心事,可以在她最伤心的时候从她那得到安慰,但是她怎么没有想到,其实陈莉爱着人,是她。所以当陈莉向她表白的时候,她生气地逃开了。可是这并不影响陈莉对她的感情。她一直爱着小柔,于是她努力地去爱她曾经爱过的人,甚至还和他结婚。不管是报复还是另一种形式的靠近,无可否认得是,浩君在日本最难熬的那段日子里,是陈莉陪着他度过的,她一直帮小柔做着她可能想做却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爱屋及乌在陈莉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陈莉的葬礼上,小柔忍不住泪流满面。相信那一刻,她与陈莉彻底冰释前嫌。

  在影片的结尾,中年的小柔坐在飞机上打开他送给她的盒子,那是一组照片,上面拍得是一些年少时候的天空。这就是,我想你的日子,把它全送给你。那一刻,她无言以对,眼中依稀有泪光…… 往事虽已不可追,也不堪反复回味,但它并非如烟,那年少时候的梦想,那最初的最初,某一时刻面对某人时的怦然心动,是我们心底永远不可替代的动人风景,它会一直被铭刻在那里,聆听着我们的心跳,陪伴着我们的呼吸,守护着我们的回忆,直到永远……

 

                                              

 

   在1997年,日本最卖座的影片就是《情书》,据说有一家电影院这一部片子放了半年之久,居然总是满座——永远有人愿意看了又看。而在台湾,有人连看六遍以后在杂志上以藤井树为名找笔友,并且说只要你明白这个名字就一定懂得我
      《情书》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常常给人一种震慑的美,日本电影人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模仿之外,更具有独立的诗性追求。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新锐导演们总是能够敏感地捕捉这种镜像中的自识,从而通过胶片——这一特殊的情感载体,细密地、委婉地传达对于生命的诗意追问。无常、宿命、极端美学常常是日本电影中最为鲜明的基调,然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种淋漓的残酷之美,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导演给予她的镜头色调总是暗暗的,与女藤井树的温暖色调对比,悲悯之心跃然显现。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死亡不是遗忘,而是未知,是无助,是伤痛。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两年以来的强大孤独感,试图走出这段无果的爱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绵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企盼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它承载着等待、承载着希望。它是自我叙述,也是自我认识。

      你好么?

     我很好

      这似乎远远超越的问话本身,而成为了追问生命的直接表达。

       日本文化素来有着死亡崇拜的特殊传统,在最美的时刻凋零也成为了咏叹青春的经典手段。但是岩井并没有选择传统日式对于樱花般刹那芳华的迷恋表达,而是选择了对于生者的鼓励和关怀。在这里,男性藤井树的遇难,少女藤井树父亲的去逝都被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渡边博子在对爱人的怀念和追思中终于下决心把握秋叶的爱情,走出曾经的阴影;对女藤井树的病危、抢救情节的描写,更是肯定了生命的延续。似乎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感情都会无疾而终,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无疾而终的方式通过死亡来展现,频添了一种清冷的韵味。女藤井树的生命历程交织着对于生死的认知,她在医院产生的对于父亲死前的恍惚幻觉正是深埋于心底对于死亡的恐惧,护士的呼唤又让她不经觉想起了年少时同名同姓的男孩。当得知男孩过世,她最先想到的便是父亲离开时的记忆。此时叙事的节奏顿时被悲哀笼罩,在这种悲哀中,融会着日本式的安慰和解脱——即雪景铺陈。那是埋葬父亲的地方,也是男孩离开的地方。生命终结于自然,就仿佛终结于永恒,而此时将悲哀视为美,无疑是最好的安慰。探讨生存与死亡也许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但青春并不是仅仅以单线铺成的成长经历,它更多承载着我们对于生命最朴质的感知,也即是对于永恒之爱的渴望。

       年少时的爱,清澈得不沾染丝毫欲望,纯洁如雪,深远若天际。如果不去深究,或许我们永远不会如此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究竟曾是怎样的位置。能够记忆的,或许只有窗前那恍惚的身影,静默的脸颊,或许只有那些点点滴滴的荒唐片断,以及百折千回的细密情怀。寂静而坦然地走向离别,就好像藤井树骑着单车消失在小樽的街道,没有背负丝毫的哀痛。时间深处的心意也只有经过时间的荡涤,才能够如此隽永悠长。

       博子的爱浓烈深沉,藤井树却如此内敛羞涩。然而爱,却偏偏相差不起一毫厘。曾经因羞涩而错失,如今的热烈又留不住。爱的无措、命运的无可言喻,或许是这段故事永远无法抹去的悲伤特质。

  

       当藤井树打开《追忆似水年华》的扉页,看到了那张书签的背面,相信所有的观者都会被她含着泪水又不知所措的笑容所打动。仿佛一瞬间,渡边博子的全部酸涩与思念都转移到了她的心上,莞然间已隔沧海桑田。遗憾的是,藤井树到死都没有忘怀初恋的女孩,女孩却毫不知情;遗憾的是,藤井树爱的并不是渡边博子,渡边博子却深爱他;遗憾的是,藤井树未曾爱过的男孩竟然成为她永远无法忘记的回忆。徒劳的爱成为了影片中最感人至深又让人唏嘘不已的因缘。日本似乎偏好这种徒劳的渲染,不在乎自己的爱是否能有回报,不在乎这种无望的爱将能带来什么……“徒劳凭借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无怨无悔的信仰,可以超越生死而永恒存在的力量。想起雪地中渡边博子的呼喊,想起病榻上藤井树的呢喃,想起那束日光,那盏窗台……也许,她们都背负着徒劳之爱而孤独行走,面带微笑、隐忍坚强。

       自然地体现出幻觉式的纤细哀愁和象征意象是电影中最为成功之处,玄虚的哀感迁移和清冷的风韵将影片定位于青春却又不止行于青春。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这番意蕴,只是为曾经年少的浪漫哀愁所感动,只是猜想倘若女藤井树与男藤井树曾经相爱,结局又会如何。于是想着,这情书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是渡边博子寄往天堂的信?还是少年藤井树细心描画喜欢女孩的书签?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情感诉求的对象,这似乎与成长无关,而是隐秘于心的古典情怀。年轻时,我们总有许多话想对暗恋的人说,即使与他根本不相识。长大以后,孤独站立在十字街头,看人影穿梭却没有一个人会为自己停留。冥冥间是否会有一个人和我一样面貌、一样寂寞、一样站在黑暗的舞台上,等待照亮彼此的光线?

      是女藤井树的回忆让博子终于走出了自我情感的深渊,也是博子让藤井树了解到从未深究过的记忆中的自己。彼此照亮却从未相逢,似乎没有人为她们遗憾。她们已然融为了一体,成为爱与记忆的象征。

      他们各自徒劳之爱,在这一刻平添了动人的韵味。若是没有办法遗忘,不妨就铭记着哀伤吧。就如我们无法回避死亡,却仍然要勇敢地生活、相爱,至死不渝。

      你好么?

     我很好

      我只愿在心里,再为你投递一封情书,最后一次忘记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You should be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