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原路上说毕沅

(2022-04-15 18:40:06)
标签:

陕西巡抚

毕沅

分类: 史海钩沉

毕原路上说毕沅

秦心

   

每从泾阳去咸阳办事,从迎宾大道向南择路时,取道毕原路常成为首选。毕原路因紧靠毕郢原而获名。毕原,一名毕陌,因地处泾渭汇流之西三角地带,形状似毕星得名。商末周初,周文王子姬高被封于此,称毕公,毕原亦称毕国。秦代名咸阳北坂。汉称五陵原。后赵太和二年(329)因在咸阳设石安县而改名石安原。隋唐时,因常遭洪水侵而改名洪渎原。宋代以后,则常称毕原或毕郢原。毕原上文物古迹遍布。巧的是,清乾隆年间陕西有一位巡抚毕沅,他在陕西为官期间,为保护毕原上的文物古迹做出了很大贡献。

毕沅(1730-1797)是一位学者型官员,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历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山东巡抚和湖广总督等职。

毕沅在陕西任职期间,对陕西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做出了不小贡献。尤对历朝历代诸多名胜古迹、帝王将相陵寝墓冢以及陵阙的识别和立碑方面,更是表现突出。在咸阳,周文王、周武王陵、西汉九陵、唐十八陵,都留下了毕沅书写的牌匾和立的墓碑。

就毕沅对陕西诸多陵墓的考证立碑而言,对于“依山为陵”的唐代帝王陵墓,毕沅在考证过程中基本没有问题,但在对汉代的“覆斗形”陵墓立碑时,却出现了张冠李戴现象。如:汉平帝的康陵,却立着“汉元帝渭陵”,而相传埋着周文王周武王的周陵,其实是战国时期的秦公大墓。

再如西汉九陵,传统观念认为统一都是背靠咸阳原,南望渭水,且坐北朝南也符合风水学的“前有绕、后有靠”之说。为此,毕沅便统一将墓碑立在了陵墓之南。但后世考古发现西汉九陵其实是坐西面东的。当然,客观来讲,错不在毕沅。毕竟毕沅立碑,体现的是清代人们的考古水平。

毕沅的另一突出功绩,是对关中书院的修缮与传承。关中书院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是明清两代陕西的著名学府、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现位于西安市南门内西侧书院门街西口。明末,西安有个著名学者冯从吾,官至工部尚书,为官清正,性情耿直,上书批评皇帝,结果被革职回家。此后,他潜心经理之学,讲学于宝庆寺。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冯从吾和陕西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等人在宝庆寺“联镳会讲”,听众多达几千人,因寺地狭隘,另择寺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

这种以学者为中心的民间教育体制,已成为传播关学思想的重要基地,其巨大影响很快波及到西北各地,甚至四川、湖北、河南诸省的学子也前来就读。天启五年,阉党魏忠贤得势专权,诬陷镇压东林书院一帮文人,关中书院及其主讲者冯从吾累及。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下旨“一切书院俱著拆毁”,十二月关中书院被毁,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关中学院几近荒废。毕沅到任后重新修复了关中书院。又延请教席。他还亲自前往授课,使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关学重地重放异彩。

毕沅去世已经200多年了,作为当年陕西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的名字却仅存于《清史稿》里;而作为修文重教、保护文物的有功之臣,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三秦大地上。

(选自2020年9月2日《咸阳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偷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