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摘要】中职学校高考2013年语文考纲指定的文言文阅读篇目中有《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三篇成书于不同朝代的著名散文都取材秦朝,”古为今用”,学生们极易混淆,笔者从文体特点、文章作者、写作背景、议论三要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古为今用等方面作了对比阅读,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
《过秦论》《阿房官赋》《六国论》这三篇文章都是以秦的历史为题材,作者用爱国、智慧的焦距截取占为今用的画面,成就了这三篇千占名文。这三篇作品成文时代相距几百年,但在选材、主旨、写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的职高生读起来极易混淆,现将这三篇文章作一比较阅读,帮助加深理解、文体异中有同.都具有赋的特点内容上三篇都是史论散文。《过秦论》是史论兼政论文,分上中卜三篇,课文节选的是上篇,散文中有赋的写法。《阿房宫赋》是赋体散文,通篇以赋的形式论史。《六国论》则是说理严密的议论文,文中也能找到赋的影子。
二、作家着眼时政,背景各有不同
《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初期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汉代初年,百废待兴,中央集权的国家需要巩固统治,人民渴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许多文士对历史、现实、人事作了深入具体的思考和研究,他们抚今追昔,对当代社会的统一与安定倍感珍惜,他们以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总结前朝的兴亡教训,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与借鉴,史论兼政论的《过秦论》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杜牧,时年23岁的作者写木文来针贬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浮逸之风。
《六国论》是苏询的代表作。苏询主张坚决抵抗外族侵略,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了这篇借占讽今的《六国论》。
三、目的借占讽今,角度各有针对
《过秦论》、《阿房宫赋》借用的题材一样,都是关于秦朝的兴亡教训。但作者聚焦的角度不同。
《过秦论》将秦亡的原因归结为不施行仁政,讽谏汉文帝要稳固江山必改革政治施行仁政。
《阿房宫赋》借秦朝大兴上术穷奢极欲而导致灭亡的教训讽谏晚唐敬宗李湛不要纵情享乐,不要令民心叛离以遭覆亡。讽谏语气比较委婉,相对贾谊讽谏立论角度小而具体。
《六国论》把六国与宋土朝类比,借六国的懦弱贿赂秦而终至被秦所灭的教训,劝谏宋土朝不应对契月一,西夏采取贿赂的屈辱政策,聚焦的角度是与秦朝相对的六国,讽谏的语气更加委婉含蓄。
四、论点位置不拘,论据依靠史实,论证得体充分
1.论点
《过秦论》的论点在文末。
《阿房宫赋》论点也在文末。
《六国论》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
三篇文章都以秦国兴亡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各自立论。
3.论证
都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事例都是有关秦朝的兴亡及与六国之间纷争的史实,”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极强。
都用了对比论证。
《六国论》还运用了假设推理的方法,使说理更周密充分,更能自圆其说。
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展其长
《过秦论》用观点统率材料,以史实为立论依据,先叙后议,寓议于叙,叙述占绝大部分,只有最后一段议论点明中心,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阿房宫赋》通篇以散文为赋,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六国论》以议论为主,叙述描写为辅,议论充分严密。
六、文章结构严谨,相同中有变化
《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是文章前部分集中记叙和描写,文末议论点明主旨,记叙描写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极尽铺排、夸张,为议论蓄势铺垫,文末议论精当,说服力强,结构呈分总的形式。《六国论》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开篇旗帜鲜明地点明中心,下文分两个分论点围绕中心进行论述,文末回应中心,表达讽谏之意。
七、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各尽其妙
1.都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比、对偶句,整句与散句相结合。
2.比喻、夸张的手法,使议论更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想像的手法
《过秦论》《六国论》主要以历史事实为重。而《阿房宫赋》中,奇特瑰丽的想像和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相互配合、映衬,相得益彰。
八、语言淡妆浓抹,文章风格不尽相同
《过秦论》是史论兼政论文,写作木文时贾谊大约20几岁。
《阿房宫赋》是杜牧23岁时作,通篇以赋为文,词采瑰奇而气体遒劲,结尾处溉戒之意,一语破的,笔意明快而锋利。
《六国论》写作时间大约在作者30几至47岁之间,论六国赂秦影射赂契月一,全文思维严谨,论理充分,行文纵横恣肆,气势磅礴,论断斩钉截铁,语言质朴简劲。
九、现实意义深刻,历史意义深远。
三篇文章谈的都是江山政权,兴衰成败的事。三篇作品道出了敌民、腐败、妥协是导致国家政权灭亡的根木大敌,历史的教训真是休目惊心!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学习占代文化思想对我们当代人立身处世,成就事业,实现梦想都具有借鉴意义。《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然也。
(选自知网,仅供学生阅读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