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不一样的选择

(2010-04-08 17:42:31)
标签:

教育

人性

社会

杂谈

前帖有人说我很久不更新博客了,其实不是,被删了而已,而且不是一次,什么原因,不说大家也明白。

一个结石宝宝父亲被审判,而罪魁祸首元凶之一官复原职。还不能说,博客也不许。TMD!这是什么世道!

曾几何时,有句人人都熟悉的话“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现在人人都明白要反

着听,可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烂到如此地步?除了众所周知的祸根,我们的教育恐怕也脱离不了干系。

 

今天去欧亚学院胡院长的博客里看到这篇文章,他在感慨,我也很有感触,相信大家都会有感想,贴上。

胡建波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102b960100hszb.html#comment1

 

  不一样的选择

 

《读者》2010年第三期

 

在美国,大学录取学生都是需要面试的。在面试会上,校方录取委员会要根据你的成绩、平时表现、成长历程、家庭背景等,来做出是否录取的决定。如果你是录取委员会上的一员,面对以下三位学生,你会做出什么顺序的选择呢?

A.第一名学生是一位可爱的女生,成绩全A,小钢琴家,能歌善舞,家境优越,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

B.第二名学生是一位肯尼亚裔的女生,她的成绩平平,父亲是铁道工人,母亲是超市收银员,家境贫困;更要命的是她的听力自小还有障碍,但是她一直坚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

C.第三名学生是一位西班牙裔的男生,他的成绩略微有些差,父亲是个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他从小就缺失父爱,跟母亲住在一个犯罪率很高的社区里,家境十分贫困,经常要申请政府救济金。

如果你是录取委员会中的一员,面对上面三位学生,你会做出什么顺序的选择呢?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大学招生办的老师,你的答案一定会是A——B——C,因为按照中国大学的录取考核制度,一定是按照成绩至上的法则来选择的。中国所有的名牌大学都是希望招到成绩最优秀,素质最全面的学生。

如果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你可能会选择B——C——A,因为残疾人和穷人家的孩子值得同情。

而在美国,有两所大学的录取委员会也面对过这样的考题,只是他们的考题没有这么完整。他们面对的答案都只有两个,而且他们必须单选。

第一所大学面对的答案只有AB两个,在一个成绩优秀素质全面的女孩,和一个有听力障碍、成绩平平的学生面前做选择。他们的答案令人惊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前者。

为什么呢?他们的答案是:这个孩子虽然成绩平平,但是我们能在她身上,看到她勇敢地克服了巨大的苦难,我们没有理由,不让一个刻苦的孩子,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所大学面对的答案只有AC两个,在一个成绩优秀素质全面的女孩,和一位成绩不够好,且犯罪家庭出生的孩子之间做选择。这所大学的老师们的答案居然也出人意料,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前者。

这又是为什么呢?他们的答案是:这个孩子面对的状况十分危险,因父亲而背负道德压力的他,随时可能陷入犯罪陷阱,作为一所旨在教人向上的大学,没有理由不让一个这样处境的学生,获得教育机会,因为这个受教育的机会,可以坚定他对人生的信心。

第一所大学是有小常青藤之称的斯坦福大学,这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在美国大学综合排名中位居前列,它最著名的特点,恰恰是对全校师生严格的质量标准评估系统。

    第二所大学是赫赫有名的艾姆赫斯特学院,这所学校曾经是美国最出名的贵族学校,是全美国最富有的学校之一。他们的教学质量非常之高,总统、诺贝尔获得者、至高成就者从这所学校走出了许多。他们的录取条件曾被评为苛刻无比

这两所学校都是美国一流的大学,他们有着一流的录取系统和标准,这种标准近乎苛刻,但是充满着人性光辉。他们对上面道题的回答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和要义——那就是给最需要的人、最有可能性的人受教育的权利,引领他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走向成功。(作者 张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帖的一条留言不错,一并贴上:

吴栋梁 2010-04-07 13:52:37

2005-12-27 11:38:48 跳格子 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处在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有待唤醒。唤醒的过程即是心灵的解放,是人的生命的升华。这无疑是继承了文化学派大师施施普朗格曾明确表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文化教育学之所以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正是因为这一命题将众多教育者内心深处一直存在而未能表达出的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唤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