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震惊
(2008-08-25 16:07:23)
标签: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点火李宁张艺谋杂谈 |
在这个“无与伦比”“令世界震惊”的开闭幕式和金牌总数暴涨而令国人无比喜悦地狂欢之中,而我却在心里默默地哀伤并担忧着,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二十年前广东那些开着大奔的泥腿子爆发户在高尔夫球场上撒尿,在灯红酒绿歌舞厅里打着酒肉饱嗝搂着小姐一掷千金后呲牙趔咀无比满足的傻笑。
这种从穷困到爆富后的极度反弹所折射出来的恰恰是骨子里的自卑,面对一个心底自卑的人,你千万不要招惹他,谁知道他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甚至歇斯底里的事情呢?比如马家爵,当然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反弹。
或许,中国威胁论会因奥运狂欢再次成为话题,你可以为自卑而一掷千金,你怎么能保证不会歇斯底里呢?—— 因为你缺乏理性 诚实 以及制度上的约束。
这显然不是我们花数千亿银两所有达到的实际效果。
京奥潜台词:
其实,我们原来也很强
我们原来不笨也不傻
给你们瞧瞧 我们祖先的创造比你们早得多 牛B得多
现在好了 我们富得流油
我们有得是钱 我们不怕花钱
(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俺有钱,你管得着吗?)
我们整一个 最 最 好的
谁说我们不行
看我怎么给你们一个惊喜
(给我们一次机会(吧)还你一个惊喜!)
我们早就不是东亚病夫
我们现在很TM强壮(除了足~~~那个~球)
我给你们整个 金牌老大 给你们瞧瞧
(不管花多少钱,用什么手段,年龄怎么着?可以改嘛!)
看你们以后还敢 唧唧歪歪 小瞧我们不?
我们比你们 谁 哪 哪 哪 差 啦?
—— 哼!你们 现在 服 服 服 了 吧!
——————————————————————————————————————————————
偶读陈丹青先生的文章,好文!难得还有清醒者,摘一段大家欣赏。
【转载】
陈丹青“那一刻人人都是李宁”
摘录:
全文请点击: http://www.infzm.com/content/15920/0
…
是的,此刻或许可以约略说起在民主时代已告失败失效的美学。两三位太庞大的名字,不必提了,但瑞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至今并未因第三帝国的罪恶与失败而完全消失,她的游魂,仍然有效。其前因,是瓦格纳与贝多芬,前因的前因——包括整个好莱坞早期大片的美学,包括前卫实验时期的苏维埃——则来自同样的源头,即罗马帝国。历经二十世纪的冷战与后冷战,这种美学与政权的覆亡同归于尽,但在别的区域,仅以美学论,它仍不失为动因与资源。
张艺谋与他的同事们可能完全不存以上念头。中国总是另一场域,另一种不成其形态的形态。华夏的传统美学在上世纪初即告作废,在新中国更是无所作为的。过去半个世纪,我们的所有文艺与表演跟的是苏联。近三十年,苏联模式被成功摆脱,朝鲜的大型广场团体操虽则仍会勾起我们1960年代的宏大记忆,但在本届开幕式议题中绝对是避之惟恐不及的笑谈。但我曾试图提醒他们:倘若作为不带贬褒的词语,并仅限于文艺,国家主义美学绝对是人类意志与想象难以抑制的表达,尤当这种表达诉诸大型广场与超级盛典。意大利未来派的宣言——“个人”只是蚂蚁——在这宣言中并不知道会给日后的墨索里尼带来启示;而一士谔谔者如尼采,真的要对德意志命运负责吗?他为一匹被凌辱的马痛哭、疯狂,而他毕生迷恋并为之震撼的经验,未必是希腊悲剧或狂欢的酒神,而是步兵队严整划一的操练。
我想说什么呢?我确定张艺谋和他的同事们同样不存以上念想。过去20个月,我目击全体成员义无反顾的热忱与激情(在眼下全社会的伪消费伪现代妄想中,这种短暂凝聚的集体默契真是久违了)与前苏联、美国、德意志或意大利毫无关涉,除了意志(假如这可以被称作是意志的话)。当今中国人的这种意志,我要说,只有一个深刻的理由,深刻到我们既不自觉也不肯承认,即百年的自卑——自卑,巨大的能量。什么是民族主义?以塞亚·柏林的定义,即渴望得到承认。渴望得到承认,即渴望竭尽全力竭尽所能的表达,最佳表达,现在可以说,不是政治,不是经济,而是被远远低估,甚至被长期蔑视而反复狎弄的文艺。我不认为承办奥运会是彻底洗刷自卑的机缘,但奥运会有开幕式,开幕式必须交给文艺。当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四十多年前成为党政历史的超级自我表达,今天,则不论制作者与亿万观众是否有所意识,开幕式试图在世界面前一举清除全民族的自卑。
是这样吗?迄今,一位美国女撰稿人的话我以为最是恳切。她写道:“北京奥运会是对中国百年苦难的补偿。”其实,中国早已在奥运会和各种体育赛事中出尽风头(真抱歉,我对此毫无感念),这补偿的药引与真正的快感,无疑,是开幕式。
对这补偿的回答,最后是李宁。他飞升起来,万众瞩目,在鸟巢大碗边奋力奔跑。和其他奥运会相比,这一点火的构想变得很难评价,它超越绝招,甚至超越了象征。我盯着他整个身体与手势几乎不可能地努力伸向前面,伸向前面,一跨一跨地跑,忽然发现此刻中国人全都是李宁。这一念不是象征,而是实情:我非要到达那里,非要做成这件事,非要让全世界停下来当面看我做成这件事,像中国人常说的那样:“我拼了!”我甚至不感动,只是被惊呆,直到火焰被点燃,我不再惊讶,那就像所有奥运会火炬被点燃时一样。
我可能没说清楚。至少,开幕式小组的全体人员过去几年全是李宁:拼了!没有选择,没有退路,我们无论如何必须到达那里,时间是
2008年8月8日,地点是北四环的大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