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答

(2008-04-30 03:44:49)
标签:

北京青年创意周

创意产业

传统文化

中国设计

陈绍华

杂谈

分类: 大话设计

 

 

抱歉!这些天来,每天深夜看斯诺克世界锦标赛直播,占用了写博客的时间,怠慢了大家,见谅。

今天,俺就少看一场球,写一点儿吧。

 

前帖,是在我去首师大演讲前仓促地草拟的几个昏题,临出发前贴在这里,不料,有这么多博友的认真和精彩回答,很感动也很有启发,谢谢大家!

可是,提出问题不参与交流好象有些说不过去,还是表表自己的拙见吧,也算是给大家一个礼尚往来的尊重。不是总结,因为此类问题只会是不同角度的仁者智者之分,恐怕永远不会有“结论”之说。

 

前面之所以说“仓促地草拟”确实是没有严谨地逻辑考虑,其实,前面四题有着本质性的关联,分别提出来也许没有必要,只是为了导向性思考,在博友的留言里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说得很对。我想,有时候提出最基础问题,就是追本朔原,我们才能得以排除多余的干扰,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些吧。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师的工作,我希望能够用更广一些的角度思考问题。

 

1、创意之“创”的本质是什么?  2、“创”的目的是什么?

人类的特征是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考”源于“需要”;

而“解决问题”是实现“需要”的有效方法,碰到问题——想办法——就是“创”;

“创”,就是“解决问题”而达到“需要”目的;

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和途径,前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创造了一种方法,那么,这个“方法”被后人列为“传统”,而其他的“方法和途径”往往可能被“传统”掩盖掉了,人们容易习惯于接受先入为主的思想,往往认为这个问题只能这样做,这就是“传统”的力量。

 

3、创意,该不该设定前提?(如题“传统文化”)

创意的“前提”只能是要解决的“问题”本身以及可行性的现实条件。

 

4、创意的原点在哪里?

在于理想,“理想主义”永远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对“传统”的反动力,创意之“创”的价值就在其中。

 

5、我们为什么总是要强调“传统文化”?

这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且复杂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角度去肯定和否定,但如果从“传统文化”的来由及性质而言,任何“传统文化”都只能算是人类文化有限的部分。我们在谈“创”的主题时,“传统文化”可能更倾向于负面的意义。

如果从当今中国人的心态而言,强调“传统文化”,恐怕更多的在于——期盼以西方现代强势文化为主的国际社会——给予认同,期盼的最终目标大概是 ——哦!原来中国人并不傻!

——究竟傻不傻?看看我们近年来在重大国际性事件中的文化表现,明白人自然可以得出结论,这也许就是我们一味地强调“传统文化”的“回报”吧。

这样直白地戳穿,恐怕有些悲哀,甚至是残酷,可是现实中不正是这样吗?且不谈“皇帝”睾脂的赤裸。

反观另外一面,抛开“传统文化”的话题,想要国际社会认同“中国人并不傻”,看看我们的大知识分子们,年复一年,喋喋不休地讨论着中国人何以得诺贝尔奖,难道不正是同样的心理吗?

 

6、传统文化的消费群在哪里?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市场,问题是作为一种文化性的产品开发,我们必须了解和预测市场的特征和走向,这是对既有市场而言,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个引导和培养潜在市场的课题,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和精化传统文化产品,使之更符合现代消费需求。但长期以来,我们多有“弘扬”的雄心壮志,空洞而虚假,却鲜有科学、务实地规划和高层面的系统开发,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简单而粗制滥造复制的伪古董,这样不但起不到培育市场的作用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破坏,甚至是一种恶俗化糟蹋。

 

 

7、前人(包括洋人)在创造“传统文化”时,是否也考虑“继承”问题?

此问题请参考第1、2、个问题的回答。

当然,“继承”是无须回避的,问题是我们对继承的态度和方法,我想,在怀疑中学习和在膜拜中学习其结果可能会是大相径庭吧。

 

8、“中国元素”在创意运用中如何定位?

如果说,从平面设计和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我们面对的是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人群,那么,所谓的“中国元素”无疑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沟通工具。这也是我本人屡试不爽的成功经验,但请注意,我说的是“工具”二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困惑
后一篇:鬼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