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往事设计回顾电脑pc电脑设计 |
分类: 老朽回首 |
如果我说,我可能是设计界最早用电脑的人,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
但很不幸,确实如此。
那是1992年的事情,那时,我辞去“国企”不久就和朋友合作开了家小广告公司,半年后,因为业务逐渐多了起来,很多文件合同不能总是用手写,就决定添置办公电脑,那时买品牌机很贵,就找电脑师组装了两台PC机,一台386,一台486,那阵子486刚刚面市还很贵,组装机都要一万多元。
不久,朋友因为家庭的矛盾决定离开深圳,我们的合作也将告终,在分资产的时候他老婆出现了,她虽不懂电脑却知道哪一台贵,抢走了486和打印机。
就这台386PC机,成了我甩开传统设计工具走上现代化的开始。
一天,那个装电脑工程师到我工作室来,看我在用手工做图,就说,现在有个很好的设计软件我给你装上吧,我说,我可完全是个电脑盲,他说不要紧,很简单,实在不行我教你。
就这样,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抠了叫”(CoreIDRAW)。
我的第一台电脑基本情况如下:
软件:CoreIDRAW 3.0版本(现在已是X3了)
显示器:12寸杂牌(记不清了)
主机:PC386
硬盘:120兆
内存:8兆
储存器:6英寸软盘
输入输出设备:没有
就是这样的条件,又对电脑完全没有概念,但最大的问题还是不懂英文(至今也不懂,而那时,一切汉化的东西都没有),怎么学呢?
无知者无畏,用老话讲叫做: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而电脑工程师只教我四样东西:开机---进入软件---使用鼠标---关机。
从此,我就云山雾罩地进入了瞎子摸象式的迷宫探索,尽管“抠了叫”3.0的版本比现在的简单得多,但它毕竟是个复杂的基础系统。我每天早上起床后,除了必要的洗漱和吃饭外,一天十五六个小时都在“抠了叫”里游荡,就像着了魔似的天天粘在屏幕前搞“科研”,不懂英文记形状,不懂系统结构记窗口位置,把每一个条目点出来做实验,然后记着它的功能作用,常常会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解决不了而一筹莫展。
一次,画完了形状想把黑匡线去掉,但却怎么都搞不懂去哪儿找机关,抓耳挠腮半天还是没办法,情急之中不知点了哪儿,嘿嘿!没啦!然后再回想刚才的动作和位置,终于搞明白了原来是不小心碰了鼠标右键,而且恰恰是在色彩控制快捷区域里!呵呵!
当然,有些复杂的功能还得打电话求教电脑师傅,那也得描述半天获得朦朦懂懂答案后再来实验。
就这样,二十多天下来,我终于把“抠了叫”大致的结构概念和基本操作规律搞清楚了,一个月后就操作地得心应手,心里那个高兴哦!
不久,我用电脑做设计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听原单位“国企”的同事说,公司领导知道后很是受刺激,训斥下面的员工道,你们瞧瞧,那个老家伙都用了电脑啊!你们这些年轻人多没面子!
虽然,我走后公司的创意没了灵魂,但他们自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正规军怎么能让小小的游击队超前呢!
几个月后,我被邀去“国企”,一进门感觉大便了样,原来办公室里专门隔出了一间电脑房,透明的大玻璃窗挂着雪白的帘儿,里面供养着两台组装486,针式打印机吱吱嘎嘎地欢叫着,门口挂着“微机房”、“闲人免进”(专门招聘了电脑操作员)的字样,室内醒目着禁烟的标志,进门一定是要换拖鞋滴,就差要换白大褂戴套套…。
老总堆着一脸迷人的笑容得意地陪同我参观“高科技”,而我满脑子蹦哒着挖苦的词儿用皮笑强压着嘲笑的肌肉,心里乐呵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