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相轻”许是一种美德

(2007-12-27 01:15:40)
标签:

杂谈

学术争鸣

文人相轻

设计批评

分类: 东拉西扯
 
“文人相轻”或许是一种学术美德
 
 

偶然看到一副好贴,是在北京一个年轻设计师林晓先生的博客里发现的,和我的前贴一样,也是在讲中国大剧院的标志设计的话题,因他参与了投标设计,故将自己的作品和中标作品双双亮出,以图为例来分析、批评陈幼坚先生的方案的种种不是。仅从图形学和设计专业性上来讲,我很赞同他的观点。

诸位若是有兴趣,不妨前去拜读一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76eb50100837z.html

 

看完帖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种驳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诚意和认真的态度,颇为感人。

 

我非常欣赏这种同行和同行之间的学术性争鸣与批判,但很可惜,在当今,这样的现象可谓是凤毛麟角,甚至几近消亡。即就是鲜有林晓先生这样的行为出现,也可能被误解或是遭来“酸葡萄”“嫉妒”“小人”之类的板砖伺候。

 

学术性的争鸣与批判原本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因,如今却成为了人们望而却步的禁区,取而代之的却是相互阿谀、马屁、虚伪和肉麻地互捧,你好我好大家好,箩卜白菜各有所得,不亦乐乎。而另一方面,在人背后或是在匿名潜水的阴暗区域里却显得异常地活跃,但这种活跃基本上是以口水、漫骂式的人身攻击为特征,这种行为,于讨论问题无益,更于学术无关。

 

说到学术争鸣,往往会被人们以“文人相轻”而嗤之以鼻,此乃传统“国情”。

“文人相轻”这个成语出自1700多年前的曹丕,自此,这句话也让所有中国文人背负与“人品”有关而说不清道不白地窝囊了1700多年。“相轻”自然地成为了文人特定的“陋习”标签。

其实,“文人相轻”一语并非是曹丕原话的全部。曹丕的原话应该 “是以各己所长,相轻所短”。

 

“文人相轻”之“轻”,虽有贬义,但依蔽人之拙见,原本许是学问人之间因观念或是程度不同而发生对垒(争鸣)的常态行为。试问,何有平辈学人之间如雷锋那样互助友爱,循循善诱而相互教导之理,如若真有,恐怕也会被列为“有病”之列而遭戏之。学问,恐怕只有在“相轻”之间互以争辩,进而互以升华。只是不要将“相轻”变成“相侵”。

 

 

 


相关链接:

 

向大师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