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话设计 |
1
我认识一个在深圳生活的英国设计师克利弗cliff(主要做瞄准器和音响产品设计),好象比我大几岁,克利弗家里小小的书房里堆了许许多多他设计的产品,还有台虎钳、油标卡尺之类的手工制作工具,这让我想起童年时代自己做电动玩具的情景,他看我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还比较懂行,便高兴地跟个孩子似的,一件件作品拿起来,不厌其烦地给我展示讲解。克利弗的作品做工非常精致,造型也很优雅别致,从中我感受到了那种地道的老牌英国制造的气息。
克利弗的太太是深圳人,我的好友,她说克利弗平时很少讲话,整个人都好象活在工艺制作里,为此津津乐道,除了这些,他好象什么都不懂,也没兴趣,克利弗活得极其单纯而快乐。
一次,夫妇俩请我吃饭,席间还有个克利弗的英国哥们儿,俩人自打坐下来到散席的两个多小时里,除了与我简单地寒暄和偶尔用顽皮的表情向我表示歉意外,克利弗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虽然我不懂英文,但我可以感觉到是在讨论技术和设计问题,聊到兴处甚至是眉飞色舞,就象我们碰到酒肉朋友讲八卦艳史一样投入。
我和他太太说,看来你老公今天很开心。她说,他们在讨论技术问题,我也不懂,平时没人有跟他说话,今天他把一年的话都讲完了。
我在想
克利弗会不会也经常去关注自己的什么排名、获没获奖、谁谁谁抄了谁…。
2
我一直纳闷,中国那么多电器企业,为什么没有一家能象SONY、SAMSUNG那样制造出精密的DV机、数码相机之类的产品,而只能生产大耗材、大耗能的大而糙的老式家电。
后来,和一个了解日本企业的朋友聊天,我问他日本的电器、光学产品为什么能做到那么精巧完美,他们的造型设计师和技术工程师是如何配合的?他说,其实,在日本的一些产品研发机构里,很多工程师本身也是造型设计师,很懂审美品位,有些产品从电路、机械、结构到外观造型往往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这个回答让我有些意外。
我在想
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培养“复合型人才”,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培养出来。
我在想
SONY那些数不胜数的迷人的产品,他们的作者是谁,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SONY产品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和他巨大的商业帝国。钱钟书说,吃鸡蛋好了,不要问是哪只母鸡下的。SONY品牌能够博得世人尊敬和爱戴,是因为她有一支庞大的兢兢业业下蛋的母鸡群。而我们的母鸡在哪里?既就是有一两只下了几个软蛋,就咯咯咯地叫得比公鸡还响。前不久,有个软蛋下在了奥运的鸟巢里,且不说那个蛋的丑陋,刹时,那母鸡被巢主推到了中央麦克和镜头前,那个打鸣响撤了世界。
我在想
SONY的母鸡们会怎么看,还不个个笑翻了天?而国内的母鸡们是否应该想想自己如何下个标准的蛋,甚或有勇气和SONY蛋比一比?呵呵!恐怕在当今,还是天方夜谭。
3
2000年,我在母校工艺美院临时带课,那时,学校刚刚合并到清华。我这个人爱瞎操心多管闲事儿,也常常口无遮拦,记得曾经和学校里个别老师和领导提起过我的一个设想,我说,归属清华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通有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我想能不能考虑在理工科的学生里面选拔一些高智商的学生来学设计,或者理科毕业后再来学设计,对这些学生不必要求是否有绘画基础,可以做个试验看看,另外,学设计毕业的也可以考虑再去其他院系学一门理科。这样的学科交叉培养也许将来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人才呢。
我在想
这个设想,除了我自己还记得,那听的人,恐怕当时就从另外的一个耳朵出去了,或许,他们会不会在心里想:这个人怎么神经西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