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话设计 |
左起:王粤飞、陈绍华、何洁、孔森、张达利、隋建国
此文曾发表在《深圳周刊》
二十年前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提出一个扫“美盲”的口号,他的本意是要人们去研究西方现代艺术,去学会欣赏毕加索、摩尔等等那些纯艺术领域里的东西。这固然是一个好的提倡,但在当时,甚至是今天,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未免太超前、太奢侈了。
我以为我们今天真正要扫的是自己身上的“土气”扫“现代设计盲”,我称之为“抖土”运动。从自己身边的衣食住行的品味开始,努力提高国民最基本的审美素养,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在我教书的那阵子,我就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农村里出来的娃娃学设计总是要比城里长大的孩子吃力得多。中国的现代设计和西方国家相比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没有“设计”这种文化的根基。
三十年前我们的党中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年前就有些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这些年我们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是我们用现代化、国际化的审美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现代化的“成果”却不容那么乐观,甚至会令人心痛。一些立志要搞国际化大都市的树起来的却是一幢幢丑陋无比、不伦不类的建筑怪物,非但没有“国际化”还使原本传统建筑文化遭遇蚕食和破坏;我们国内有上百万个产品品牌,为什么没有一个品牌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我们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大多是“狗肉上不了正席”只能摆地滩贱买;在国内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洋货大举占领我们应有的市场……。
去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巴掌大的报道,令我深有感触:英国王储查尔斯送威廉王子上大学,读的是美学史。为什么那么多时髦的专业不读却去读传统的美学史,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许这就是欧洲贵族和中国贵族的区别所在吧。
“现代化”说到底根本内涵在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如果缺少了现代审美的基本素养,无论你如何阔绰,如何权贵,你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原始状态的“土气”,而这种“土气”如若流淌在某些掌握生杀大权人的血液里,将给社会、给历史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家可想而知。
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一个城市,当务之急是如何造就一支真正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具创造活力的设计师队伍,同时需要制订产生这支队伍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政策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