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日出
作者:莫奈
第四章
印象主义
及
印象主义后的美术
如歌自序
1991年5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已故朱伯雄先生主编的《世界美术史》,共12卷本。我参与编写了第9卷的第三章——十九世纪欧洲的现实主义美术和第四章——印象主义和印象主义后(即后期印象主义,简称后印象主义)的美术。
出版后我才发现,我写的这两部分文字,不知被哪位审稿先生“修改”得一塌糊涂,许多地方改得文笔不通,意思也有所破坏,实属拙劣文字,令人不能卒读!我当时还算年轻气盛,对审稿人和出版社这种不负责任(修改后起码应让原作者过目)而造成的粗制滥造的恶果,非常生气,于是给主编朱伯雄先生写了封长信,把我的原文和经某人修改后出版的文字作了详细对照。朱先生看后也觉得非常惊叹,深表同情和遗憾,答应再版时由我自己重新修改。但是由于经费问题,再版的计划最后流产了,给我留下了堪称“终身的遗恨”(我真的很难原谅那位审稿人)!
今天,我在博客发表有关印象派美术的这段原文,并在网上搜罗一些图片贴上,以飨印象派美术的爱好者。
如果有人偶尔读到山东美术出版社的《世界美术史》第九卷第三、四两章,凡看到出现拙劣文字的地方,请记住:那可是当年某审稿先生的手笔!仅当以如歌今天发表的文字为准!如歌著文,向来精益求精,连标点符号都有斟酌的。
因为是比较详细的美术史,追根溯源,并详细介绍具体画家,故文章很长,必须分段刊载,照顾到内行和外行读者,只略有删减。读者们尽可根据需要和爱好,有选择地阅读。
第一节
印象主义的历史与社会根源
所谓历史,即是人类生活的渐进史,在其渐进过程中的每一伟大阶段,都伴随着太阳的初升、当空和下落的过程,循此往复不断,构成了史迹的明明暗暗、丰富多彩。艺术史也不例外。
如果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比作理性的太阳,它放射出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光芒,烧灼了中世纪的愚昧,给人间带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科学发现。那么,印象派时期的美术,尽管在理性的广度和深度上,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但从艺术的角度看,其变化的幅度远远超越于前者。它成为艺术史上一轮独放异彩的红日,给人间带来美妙奇幻的光与色,带来了写实艺术的新感觉。过去人们习惯干以理性去观赏图画,而印象派画家则在理性的基础上灌注了自己的感觉和激情。
如果把印象派绘画也比作一个太阳,那它是昨天的太阳落下以后的重新初升,它还带着提香、鲁本斯、哈尔斯、伦勃朗、戈雅、康斯特勃尔、泰纳、德拉克洛瓦……直至巴比松画派和库尔贝等前人留下来的光辉。
由于是旭日初生,人们还不能预测它的光度,当它临空高照时,人们也不习惯它那过于强烈的光芒,不得不眯缝起眼睛去看它。只有在它夕阳西照时,阳光巳显得温柔、成熟,人们才真正看清了它的面目,并赞赏起它的无比魅力。
以往美术史家在评论一种具有新时代意义的艺术新流派时,往往喜欢强调它与传统的对立,而忽略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其实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方法的转换,不过象脱胎的婴儿,当他完全与母体分离后,开始不断地成长为另一个人,他的外貌、性格及其爱好,不一定会与其母体完全一致,甚至充满反叛父辈和传统文化的追新逐奇精神,但其父母的遗传基因,则会永远存在于他的血肉之中。
当我们观赏库尔贝、马奈、德加、雷诺阿以至莫奈的作品时,会感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传统的“基因”的显现。美术史家应该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往日,就其当时的情景,思考和探索这些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之所以相似与不相似的原因,让自己“立体”地去研究一种新风格、新流派,这就是艺术史研究者所能求得真理的最好办法。
(一)《印象,日出》和印象派首届印象派画展
莫奈的《印象·日出》(见题图)一画,似乎具有象征意义。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它昨天曾经落下,当它再次升起时,又带着新的喜悦和骄傲。在透明的晨雾中,仿佛有一团桔色的火球在跳跃
——这是人们唯一能看清晨景的那个瞬间。这个瞬间笼罩着一片无边无际、透明无色、令人眩晕的光芒,好象有神奇的魔术师,在用光织成的轻纱,笼罩着晨景。这就是莫奈所追求的视觉感受,是所有印象派画家所要表现的大自然的光的效果。
《印象·日出》犹如一个“宣言”,它宣告了印象派的诞生,宣告了莫奈的艺术目标。这是莫奈于1872年在家乡阿弗尔(LE
HAVRE)港口所见到的景象。一切本来具体而坚实的物象,在光和雾的朦胧闪动中,似将融化。远处港岸若隐若现,水面上的小船和人影晃动荡漾;水天一色,晕染着桔红的晨光与淡雾。大气、水、阳光被交融成一片,这是仅存光与色的世界!虽然这幅画不大(48 x
63Cm),气魄却很宏伟。莫奈曾说:“我想在最易消失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印象·日出》就是这一思想的形象体现。
《印象·日出》于1874年在“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所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这是“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参加这次画展的有29位画家,165件作品。其中重要画家有:布丹、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德加、摩里索、西斯莱、塞尚、基约缅。
......(略)
这次展览于1874年4月15日展至5月15日,地点在巴黎多努路 (RUE DAUNOU)和卡比辛大道 (BOULEVARD DES
CABUCINES)的转角处,一个画家们的朋友、摄影家纳达尔(NADAR)自愿出借的巨大工作室内。那里也是巴黎的闹区之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与其说这些人是抱着对艺术的爱好和欣赏企图而来,不如说是抱着对新派绘画怀有仇恨和幸灾乐祸的动机而来。习惯于传统绘画形式的普通公众,在这些被集中起来的面貌更新的作品面前,似乎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一种打击----有些人竟为自己没在展览会上晕倒而感庆幸。他们任意讥讽,认为这些拙劣的新派画家,不过是把几管颜料装入手枪射向画布,然后签上姓名而已。
4月25日,《喧噪》杂志发表一篇署名路易·勒罗瓦的文章“印象主义展览会”,文章写道:“……这些乱七八糟的构图,这些浮飘的着色,这些四溅的泥浆,都成为时髦的东西……《印象‘日出》……毛胚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些……”于是,莫奈的画题,演变为路易·勒瓦罗这篇讽刺性文章的题目。从此,“印象主义”一词被画家和观众都接受了。这首届展览会由莫奈发起,而莫奈在探索新画旨方面,在同伙中也首屈一指。所以后来人们称莫奈为“印象派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展览会没有给印象派画家带来任何物质利益。他们得到的是诸如此类的谩骂和讥讽。显然,画家与同代的观众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条鸿沟直到20世纪初,才被具有新眼光的观众填平。然而那时,这个“太阳”已然西落。新的太阳将带着更新、更令人瞠目的面貌出现,那就是后来马蒂斯与毕加索的时代了。伟大的艺术家总是走在时代前面,他们能改变和提高观众的审美意识,但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则往往是被歧视、被攻击,甚至被扼杀。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似乎也是历史给所有创新者制定的法则或说命运。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