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在《青铜时代》事件中受到过一番颇为屈辱的折腾,但是他取得了代价:他一下子出了名,整个法国都知道了罗丹。由法国政府推荐,卢森堡公园买下了《青铜时代》和《施洗者约翰》;法国政府还给了罗丹一个重大委托:为当时即将动工建造的法国装饰美术馆的青铜大门做装饰雕刻,罗丹因此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宏伟的巨制。更值得庆幸的是:罗丹至此才终于摆脱了难堪的贫困,不必再为养家糊口而做些与艺术无关的雕像去卖钱了,他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为艺术而创造的雕塑事业中,把更多更好的雕像贡献给世界。但是奋斗的艰难远没有完结,剩下最困难的斗争就是征服全法国,征服所有欣赏者,他还将为此不断地付出痛苦的代价。
罗丹在接受制作青铜大门的浮雕任务时,立即想到了米开朗基罗所称颂的“天堂之门”----吉贝尔蒂为佛罗伦萨洗礼堂所作的青铜之门。但委托罗丹此任的法国总理兼外交部长甘必大(Leon Gambetta 1838-1882)指出:罗丹所雕之门,应该反映当代法国社会。而当时的法国正处在创伤未愈、动乱不安、充满忧患的年代。在他的启发下,罗丹决定雕刻一座《地狱之门》(图),它将以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为宗旨,以其中《地狱篇》为主题,展开一幅人间地狱的画面。这是一个宏伟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的不仅是雕刻家的才能,还需要一种哲学家的批判精神,一颗对人类种种不幸深感同情、充满怜爱的心;它几乎要求艺术家能够像上帝那样,高踞在人类的一切情欲、痛苦和欢乐的深渊之上,洞察幽微而又深明大义。罗丹面对这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凭着对自己天才的自信,充满创作的欲望和激动,然而又不无畏惧地摄起了这副重担
从1880年接受任务开始,到1917年罗丹去世,整整27年时间,罗丹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了《地狱之门》。法国政府拨给他一笔钱和一个大工作室,他自己又另外租了两个工作室。他轮流在三个工作室里工作,以便同时进行数个创作,不使工作有所间断。他每天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有时还要长。除了为《地狱之门》做了数不清的各秤各样的雕像外,他还同时进行着另外的创作。在这劳累不堪的20多年中,产生了如此多的杰作,如《地狱之门》本身和来自《地狱之门》中的几个个体雕像:《思想者》、《三个影子》、《吻》、《亚当》、《夏娃》等,另外还有《雨果纪念像》、《巴尔扎克像》、《加莱义民》、《欧米哀尔》。它们有的打成了大理石,有的铸成了铜橡。它们表现了罗丹做为—个伟大雕刻家所具有的非凡精力、充沛热情、不竭的创作灵感和艺术创造的才能。如果把创作过程中的阻力——政府和公众的不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为难和诽谤——考虑进去,罗丹还表现了一个创造者勇往直前、不畏世俗和传统偏见、顽强坚韧、孤军奋战的拼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