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家乡的海产--对虾

(2010-04-18 15:04:50)
标签:

对虾

昌黎县

杂谈

分类: 往事回忆

      想起家乡的海产--对虾  
   想起家乡的海产--对虾

     几天前,看到朋友董宝瑞在博客中,转发了曹相善先生《回忆五六十年代沿海渔业的购销工作》一文(以下简称“回忆”)。从中得知,这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去世的曹先生,是我们昌黎县的一个“老水产”。他见证过建国初期县供销社水产收购站的创建和工作,也熟悉当时沿海渔民的互助合作过程和生产情况。他是大蒲河村人,该村距离我家焦庄只有3里之遥,我的6年小学有一半是在大蒲河读的。正因如此,他的文章让我看起来感到亲切,所写的人和事都能引起我对往事的回想。这里结合此文,记述个人一些相关的回忆。

    我们昌黎县境内,海岸线长达52.1公里,有新开口和大蒲河口两个渔港,我村到大蒲河口最近,只有3里多路。要说过去,打鱼摸虾,买鱼买虾,咱从小到大,海边河口可没少去。

     曹先生在“回忆”文中,特别讲述了海产对虾的生产情况。他说到,家乡的这片海域,解放初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尤其盛产对虾。这对虾,家乡人也称它大虾、大对虾。一般6--8只重可一斤。春季的个头较大,秋季八月底九月初捕捞的是当年生长的,个头较小,要到深秋时节才能捕到大的。对虾捕捞,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丝网挂,二是大网拖。这大网(规模略小的也称打小网),并不是两船一起用的拖网,就我所知,我们这一带还没有那种拖网。它的生产是集体作业,一副大网,少则四五十人,多的可达200多人。操作时,先由十多人划船,把网撒到几百到千余米的海里,然后两边各有多人同时往岸上拉;先拉的是茶杯粗细的“大绳”(也称纲绳,拉的时候有一两个人用木槽扛着,使其离开地面--为了轻巧和避免磨损。干这活称为“扛纲”),接着又拖几十丈长的网片;开始两队拉网的人相距很远,越拉越近,到拖网兜时,两队已经很近了,最后一起把鱼、虾、蟹拖到岸上来。(拉网这活称为“拉钩子”,人们卷起裤腿或穿着短裤,赤着脚,个个腰系麻绳腰带,用腰带上的铁钩拉住纲绳或网片,面朝大海倒着向后拖。多数时候还喊着或称哼着一种很有特点的渔民号子

    据曹先生回忆,1952年3月份,昌黎县供销社在大蒲河建立渔业购销站,开始收购对虾。1954年,仅一个春汛期间,海产品收购就超过600万斤,其中的对虾,据不完全统计,就达280万斤。本地驻军的一个大网,有200多人,虾汛时一网就捞到大虾9700多斤。有据可查的1960年,秋季开海捕捞,前20天县水产就收购对虾130万斤。新中国最初几年,所收购的对虾,80%调往北京、沈阳、吉林、哈尔滨、济南等地。后来,昌黎县于1956年建立水产公司,从1957年起,根据省水产局指示,将大虾全部收购,作为出口物资,销往国外。

    曹先生说的是全县的情况,个人也有自己的记忆和感受。

    我们村与海,中间没有村子,向东走两公里就到海边,那里正是打网的场地。在我的印象里,1950年代,每年都会遇到虾汛、鱼汛,听人说,那时有个曹宾大网,对虾多时,每网可捞万余斤。带鱼多时,每网也可捞到几千斤。1960年代初,我有一次去海边买鱼,正好赶上村里的小网打带鱼,亲眼见到的那一网,据说捞到的带鱼有两千多斤。

    再说 1950年代初,对于网上鱼虾打多了,我们那里土话叫“讨万了”,海边会给村里发信号,办法是在高高的沙子峪顶上放两个大筐。村里人看到后,就去人去车,帮忙运输或买或拣。所谓拣,方式也有多种,有实力的,弄副小网,待大网快拉到岸边时,从网外再拉上一两遍,这种方式叫“缦后”(土话都是2声)。因为网快到岸时,网上网下都会有鱼虾跳出或钻出去。有时“缦后”的收获也很可观。“讨万”的时候,很多鱼贩或拣鱼的,就直接拿笼子筛子在网外捞,一次我去海边,带去买鱼的笼子就曾被熟人借去捞虾。在停靠丝网船的大蒲河口,也常有小孩子守在船边,看着船边上的渔民摘丝网挂上的鱼虾,等着拣他们不小心掉下水的个把鱼虾,也能多少有所收获。本人从小脸皮就薄,不好意思去干这种事,但是别人干看过热闹。

     1955年或1956年,高级社在打大网的时候,我和弟弟与一个叫海生的伙伴,曾经有一次跟随渔船撒网的经历。那天风大浪高,为撒不撒网犹豫了一些时候,最后决定还是打一网。船上的稍公苗洪义,是弟弟老妈(干娘)的儿子,我叫他大哥。他把我们仨藏在船头不大的仓里,船到中间才让我们露头。大哥的上级看到,很生气,他下令往回划,送我们上岸。记得好象是16个人划着8条桨,船两边各有4条桨,两人划一条。后经大哥说好话,也可能大伙见离岸很远也不愿白费劲,领导的命令才没被执行。

   不过那天也真把我吓得不轻,船摇晃得厉害,海生呕吐不止,我和弟弟虽然没吐,但是也很难受,心一直悬着。特别是前进到离岸一里多远、船掉头船身横过来与浪平行的时候,船帮都舀进了很多海水,那一刻,我脑子里甚至出现过“今天怕是回不去了”的念头。结果掉过头,撒完网,往岸边划时情况就好转了,见船身平稳,大家又都显得轻松,我的心这才放到肚子里。

    说起当时海产品的价格,今天看来可是太便宜了!以对虾为例,1950年代,最初几年是两毛钱(旧币两仟元)一斤,后来到每斤3毛多。记得一次跟父亲去昌黎火车站接远方来的亲戚,车站旁边有很多卖煮熟对虾的人,两只大对虾,才要一角钱。到1970年代,大对虾还是每斤一元。秋季开海,刚打上来的对虾小一些,家乡人叫“虾千”,是5毛钱一斤。深秋打上来个头大的,才恢复到每斤一元。1976年,我曾带一位朋友去本生产队的船上买过,那天的“虾千”捞到的不多,只有两三斤,就是按5角一斤收的钱。那时候,我们村里,产虾季节,在很多人家的院子里,都能看到晾晒的煮熟后栓成串儿的红色对虾。当然,其中不少是为身在外地的亲友准备的。

    本人也曾经往部队带过几次。印象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1974年,我从当时所在的北京部队休假,正是产虾季节,临归队前,父亲买了对虾煮熟了,我从家里带了有三斤左右。人多不好分送,我买了两斤韭菜,由家在院里的女干事廉淑兰,拿去与虾放一起炒好,为几个单身同事加了个中午菜。另一次在1980年末,我从武汉部队回家探亲,归队前一天去昌黎县城,在火车站前,从路边摆卖的个人手中,买到 4斤对虾干,十八九只一斤,共花20元。晒制得特别好,颜色新鲜,个头也大,如果是鲜虾,估计六七个就有一斤。到部队后,分送处里几个同志,深受他们欢迎,有的说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大的虾。

     董宝瑞和曹先生文中提到,盛产对虾的历史,结束于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海产资源的恶化,再也形不成往日的虾汛、鱼汛了!县水产收购对虾出口的使命也就告一段落。听人说,沿海一带,前几年有时甚至连对虾、带鱼都很难见到。见过报纸报道,从1990年代后期的某年起,昌黎县的水产养殖业收入开始超过水产捕捞。近些年养扇贝、养鱼虾发展很快,现在市场上卖的对虾,二三十只一斤的,每斤卖到十几元;有时颜色好一点的,每斤要四五十元;偶尔见有七八只一斤的,每斤要价100多元。卖家说是野生的,你还不敢相信,是真是假,天才知道!

    说到价格,又让我联想到GDP、生产总值的计算。1950年代,家乡海产对虾,如果年产按500万斤计,每斤3角多,产值只有100多万;按1970年代的每斤一元计,产值只有500万;如果按现在的价格每斤百元计算,那可就是5亿元!所以说,在进行过去与现在对比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看数字,还是要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