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事或者治学喜欢追求境界,我想这个应该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的典型表现了。我对古人的境界说十分有感触,愿与诸君分享!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多好啊!我虽然不是什么大学问家,可是对此三个境界也是有所到达和领悟的,故十分推崇!
同样《论语·里仁》里有“朝闻道,夕可死矣”,描述的是一种闻道后幸福感觉的一种境界,我就曾经有过这种感觉,那时候真是觉得能悟此道,此生无憾啊!可惜的是我如今已经记不起那时明白的那个道理了。
还有,《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这个三个月不知肉味的投入,这个境界似乎太高,我最多也是几日不知肉味,呵呵,感觉这个有点夸张啊!
《庄子·养生主》里有“游刃有余”一说,多么熟练的技艺,我想这是另一种境界,虽然我没有达到过这种境界,可是心向往之!
《周易》中讲“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一种境界,我读大学的时候,将此领悟参透,目前就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的修养和锤炼!
还有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之类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另外,中国诗歌里也有不少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这里的境界亦通意境,呵呵!王国维先生还把这个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呵呵!
五千年的丰富的文化宝库,远不止这些,我更没有去通读和研究,所以,今发一点议论,望能抛砖引玉,能够激起更多有条件的学子去学习中国文化,把我们祖宗的传统发扬下去!这是我生生不息的传统,绝不可以丢的!这里有我们的智慧,有我们的包容,有我们的信仰,有我们的文化规则,有我们的理想主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此时我已泪涟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