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姝然阿尔勒梵高向日葵 |
分类: 姝然的旅行手记 |
法国阿尔勒梵高的向日葵之乡
姝然/图文
秋,集聚了青年人的成熟,中年人的老练,摆脱了春的娇嫩、夏的妖娆,有了胜算在握的收获。秋自信地站在风里,让风轻抚着它那些被炎热炙烤的痕迹。就像一个很世故的不惑之人看穿了尘世的虚伪一样,任凭自己身上的生命一点一滴一尺一寸的重新归于土,却依旧傲然地伫立在阳光的温情里。就像梵高心中的那一抹孤独,永远是他人无法登陆的。
Arles因凯撒大帝的占领,而得到繁荣;因梵高的画作,而蜚声世界。梵高是这个小镇的象征和骄傲。他不仅仅在这里作画,人生的最后旅程也是在这里走过的。他画作的大部分原型都是源于这里。在这里随处都能感受到梵高的足迹。
(Arles竞技场)
梵高把阿尔勒普通的街道、花草、星空,不起眼的小酒店、宁静的小桥统统搜集在他的画布上。看着星夜的时候我好像能够感受到那种痛苦和不安,以及看似宁静夜晚背后隐藏着的内心的涌动。
热烈的无法抒发的情感只能通过画笔和颜料挤压在画布上,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抒发出来,当我看着那些画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喷薄而出的感情。那扑面而来的明黄,让人置身于阿尔灿烂的阳光下,窒息却不沉沦。
小镇的广场,梵高曾经常光顾的咖啡馆安静的立在街角,只是如今这家的Cappuccino已经没有当初的味道了。而我更喜欢坐在向日葵田旁,静静地看着那怒放的向日葵。吟诵: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梵高住过的精神病院的咖啡馆)
梵高渴望一种心灵纯净的生活,他带着第一次爱情覆灭的心要去当福音传教士,在第二次爱情刚萌生就被摧毁的时候跑到煤矿区去当临时的牧师,用自己所有的工资为穷人买食物,不睡自己的房子而去睡窝棚。
在困苦中把自己的身体弄的一无是处的时候却被当初任命他的人赶出了教区。梵高一无所有的回家了,开始拿起画笔释放心中无人能登陆的纠结。从此他爱上了绘画,决定以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
他的画没有人要,他穷困潦倒,亲戚们都来劝他改变职业,他断然拒绝。只有弟弟帮助他、鼓励他、信任他、资助他、理解他。酒,活跃的灵魂,疲惫的身子,困顿的生活,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已在慢慢的损坏他太过敏感的神经和边缘化的神智。
他渴望成功,他怕弟弟的一切付出最终被证明只是一次次的失望。于是他继续在欧洲辗转。后来,红葡萄园卖了四百法郎。这是梵高唯一在世时卖出的画。是弟弟帮他卖掉的。梵高死后几个月弟弟因悲伤过度也去世了。人们把他俩葬在一起,永不分开。除了弟弟没有人能懂梵高。也许梵高并不需要谁懂他。
此刻竟无由地想起哥伦比亚的那家小旅馆,它似乎是在作家格拉斯授意下建造的一样。房间里一应俱全却独独没有照明的灯。当时走进房间想要开灯时发现没有灯泡,我以为仅仅是我的房间没有,问过服务生才知道这里的灯泡需要自己预备。换言之,想要光明吗?您得自己到去寻找。
这在中国或许会被指责,甚至投诉到关门。可在哥伦比亚它却招揽了很多人前往。这或许就是旅行的乐趣,未知而后知;这或许就是人性的本质,猎奇心和无止境的欲望,再五光十色的人生,人还是要去寻找......
孤独通向精神的两极,一边是绝望,一边是自由。梵高既绝望又自由。而这孤独的自由恰是他灵感的源泉。梵高是燃烧了自己而绽放出的生命的烈焰。文字这东西,其实是虚华的,它所呈现出来的更多时候是沾染了烟火和指向的矫情和造作,而画作和文章里的这些图片却不是,它们直观且真实,这就是我喜欢梵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