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姝然爨底下寻古 |
分类: 姝然的旅行手记 |
周末驱车沿着依山傍水的109国道行驶,去探访爨底下这一古老的村落。驾车路线:门头沟区双峪环岛右转到龙泉宾馆走109国道,路上摄像头较多,转弯处不时有隐藏的拖车,限速60/40,不想被罚款还是谨慎慢行,按路标行走就可以到达爨底下。
爨底下古山村,是一个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得如此恰到好处的地方,群山环抱的村落,袅袅飘升的炊烟,俨然让人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土田园情怀。古老的门窗,斑驳的石墙,足以让你触摸到明清京西古道上的每一份繁华与沧桑。
整个村庄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远看爨底下村环山坐落在北侧缓坡上,依山而建,层层升高。村上一条蜿蜒东西走向的紫石、青石砌成的小巷,子村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线条清晰,由从东到西类似长城的弧形大墙分隔开,又有天梯连接。堪称北京的"“布达拉宫”。全村背靠龙头(山包)面朝金瞻望月(山包),就像一个扇面形的元宝,更像周易中的八卦图、阴阳鱼。
近看爨底下村建筑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也有明式风格。大部分房为砖瓦结构,就地取材,街门均在院的东北角,院落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于一体,形态各异,风格突出,绝少雷同。如:阖家欢乐、喜鹊登枝、望子成龙、吉祥如意等。
四合院建筑主次院分明,居住辈份分明,正房东山墙均有泰山柱支撑,取东边为长、大之意。各院落同户不同门,院院相通,下有地窖,上有花墙,真可谓巧夺天工。来到爨底下,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爨”字和这个小村庄的来历了。
传说明代中叶,一场洪水将原村冲毁,只剩同宗远亲姑侄二人外出,巧避此难。回家后一无所有,满沟乱石、泥滩,大哭一场后,发誓重建家园。但因同出一宗,不知能否结婚,就用石磨以测天意。二人各背一块石磨上山。对天诉说:我家遭此祸,如老天有眼不断我家烟火,我二人愿结为夫妻,万望老天赐福。我俩推下两块石磨,如能二合为一,说明是老天同意”。说完二人推磨下山,到沟底一看,果然两块合一。二人就在现村上结草为庐,常相斯守,繁衍后代。
中国的古建筑越是古老,就越讲究风水,诸如面南背北、龙脉清晰等等要素。而越是大山深处,就越容易做到山青水秀、依山傍水的田园意境。在北京郊区,恐怕再也找不到像爨底下这样保存完整,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得如此和谐的地方了。
或许是受到“推磨下山”那个美丽传说的影响,村里到处都能看到石磨,不知它们现在是否能派上用场。而村西北口还有一大片石磨群,问不远处的耕作农妇,笑答:全是从村子里搬来的,摆设而已。而我脑袋里憧憬的却是一幅红红火火的生产场面。
而爨底下村之所以海内外闻名,还在于它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建筑学家亲切地称之为山地四合院。在爨底下沐浴着午后的阳光,你可以什么都不想,仅仅享受这份休闲时光就是难得的幸福了!【已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