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的加减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后反思 |
教材分析
有关8、9的加减法,与6、7的加减法相比较,在编排上有较大的区别:首先,从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教材提供一幅画有8条恐龙的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最后由五个小朋友合作共同写出“6+2=8”、“2+6=8”、“8-2=6”、“8-6=2”四个算式。这样安排由学生自己去发现2、6、8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让学生写出了四个算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身经历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其次,有关8、9的加减法计算教材分两个层次安排,一是通过摆学具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二是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其要求明显高于6、7的加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8、9的认识。学生在学习6、7的加减法时就会根据一副图列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为本课的一图四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中,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教学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8、9的分与合,这节课我们来利用8、9的分与合来学习8、9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
1
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相应的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师依次板书:
5+4=9
引导观察:
1,这几道算式用的都是哪几个数?
2、观察两道加法算式,相同的地方在哪?不同的地方在哪?
3、两道减法算式跟加法有关系吗?
2、学生动手摆小棒:左边摆6根,右边摆3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列算式。
3、老师出示一道算式,你能很快想到哪些算式呢?
4、如果没有图,你能很快说出得数吗?
三,智力大闯关
1、摘苹果
2、写算式
如:1、3、7、2、6、9、8
3、讲故事
课后反思: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一下几点:1、有些语言不够规范,如我说到用这些数字来写算式,这样会误导学生,以后再学习数的时候也说成是数字,所以在教学时就直接说这些数,而不要再说成“数字”。2、有些问题问的太深,学生不好回答,如:在教学时我问的“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样问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所以我在从新设计教案时就改成了“减法和加法之间有关系吗?”也就是说只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是有关系的即可。3、有些语言还不够儿童化,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说的:你能根据7+2=9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这样感觉很生硬,也不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口味,听取听课老师的建议,我把这个环节换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讲故事。这样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