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解方程》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2010-10-31 17:49:31)
标签:

杂谈

分类: 参赛作品

  《 解方程》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我们前边学了天平平衡的道理,我们先来做一个天平平衡的游戏,老师说,你来对:我在天平左边放一个苹果,要想使天平平衡,你应该怎么做?再放两个梨呢?

学习天平平衡的道理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了。

二 教学什么是方程的解

出示课本57页插图,问:从图上你能看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告诉的等量关系列一个方程吗?

   板书:100+X=100

问:X表示什么?X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吗?为什么?

   

    X是什么数时,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板书:

  100+150=250,所以X=150

  250-100=150,所以X=150

 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100+X100=250-100

                             

                              X=150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都算出了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叫方程的解。

加深记忆:问X=12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才是方程的解呢?

判断:

      X=3是方程3X=15的解吗?X=2呢?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出这个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  解方程

 

 利用这道题讲解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有固定的格式,教师边讲格式边完成100+X=100的解方程的完整步骤。

 学生独立尝试做例1

 

1.出示例1主题图: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这幅图所表示的内容。

2.学生叙述图意,并列出方程。

3.激趣:你能用方程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吗?

4.学生尝试解决χ+3=9。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板演的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6)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7).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需要进行检验)

(8.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方程检验的方法和格式。

   A方程是怎样验算的?

   B它的格式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三 迁移练习:x+8=10   x-8=10

1.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2.评价分析讲解。

对比提升:x+8=10   x-8=10

1.观察两道方程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x加几,我们就减几;x减几,我们就加几。)

2.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方程的左边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方程成立,方程的右边又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在进行了一次试讲后,我上了《解方程》这节课。因为试讲过一次,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已有所了解,所以再次上这节课时,就知道了侧重点在哪,这也是我没有教过五年级教材的一个弊端吧,总是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把握不好学生容易在哪出问题,总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后才知道侧重点。通过上同一节课,通过老师评课和课后反思,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了。

这节课与我试讲时相比,我觉得其中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有所突破。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方程的解”,在试讲时,这部分教的不扎实,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刻。再次讲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100+X=250,让学生找出当X的值是∏时,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当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时我指出,X=150就是这个方程的解,然后问,X=10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什么才是方程的解?通过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才是方程的解。这样处理,我觉得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的比较清楚,印象也比较深刻。如果再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进行区分,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利用天平平衡的算理来解方程时,有些知识点处理的不够主次分明,如,在结合一道题来讲时,重点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讲,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在接下来的进一步练习巩固中,只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明白只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加几或者同时减几即可,不需要再讲算理了。也就是说,教学层次不是很分明,应该是有主有次,多放些空间给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