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播

(2014-09-28 21:26:18)
标签:

娱乐

分类: 美剧等

        因为休了失业假,我提前完成了今年“该看任务”,通过一些社交网络的记忆,整理了一下剧单。

《Malcolm in the Middle》2000(151集)
《The Wire》2002(60集,每集约1小时)
 《That '70s Show》1998(201集)
《24》2001(195集,其中后三季快进来着)
《The X Files》1993(201集,其中第九季快进)
《Mad Men》2007 追上进度了
《It's Always Sunny In Philadelphia》2005(追上进度)
《Louie》2010(追上进度)
《Scrubs》2011(182集)
《The Office》US 2005 (187集)
告别《Californication》2007
告别《True Blood》2008

 

重看了一遍

《Breaking Bad》

《Two And a Half Man》

《Miranda》

《Shameless US》

《Kitchen Confidential》

《Friends+Joey+Episodes》

《A Bit of Fry and Laurie》

重看了两遍《Black Books》

 

        在看剧这事儿上,我愈发倾向于把曾经喜欢的东西再看一遍,而不是着急拓新篇。无数次被人问起:“你都看过一遍了,都知道咋回事了还看它嘎哈?”听着挺来气的,重播的乐趣岂是你这帮肉眼凡胎的货能体会的?Show some respect!

 

        首先得选当年觉得“好看”的东西重播。这一次你的目光不再集中于角色的肚脐眼或喉结,我说出字幕的地方,只拼台词的片子也没啥重播价值。拍戏这种事儿,是个团队作品,编剧固然重要,一旦你忽视了角色走位、布景、道具、音效设置......完了,这戏看糟尽了。

 

      “好不好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你个人的信息储备,美剧毕竟是给美国人拍的,它的生存环境符合美国居民信息体系。我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语言差异巨大的恐怖片(悬疑片)的受众如此之广?其中有一个原因,“恐惧”这个感觉的门槛很低,它通用于全人类。怪物可以让人恐惧,鬼神也能,还有未知,更多时候一部没有妖魔鬼怪的悬疑片更有把握促使观众恐惧。未知的能量比已知大得太多,我想大家能达成这个共识。出离了恐怖片的范畴回到正常剧集的圈子,不说的台词比播出来的台词更能调动情绪,甭管是感情戏还是幽默戏,但这时拼得就是你个人的信息储备了。你懂,这戏就值了,喜与悲得着了。不懂,就瞎了,看戏成了一项纯粹打发时间的娱乐。

 

        那天看到《Friends》第十季,Ross为Rachel挽回工作,频繁用恐龙相关的物件贿赂Ross老领导的儿子,里面好几个跟小孩有关的梗都是藏在台词以外,这些段子不能细想,越想越黄暴。再加上之前那些关于gay梗、兄妹梗、老妈梗,《Friends》不比床戏占30%的《Two And a Half Man》绿色哪去。然后我随手发了一条微博"
人的一生,应该在思想不纯洁之后,重看一遍《Friends》。I mean it. "底下评论有人提起“大舌头”那个梗,依然有很多思想纯洁的人不知道那是个黄暴笑点。

 

        不懂美国时事、历史、人文的观众也不必灰心,大部分剧集的大部分梗还是集中在剧情发展的本身,“详细阅读原文”即可知道答案。

重播



 

 

        而那些“外链”的梗,都是已发生的事实,在google里也能找到答案。不是每一个翻译都那么有闲心帮助观众加备注,他可能觉得你理解起来没问题。你不能迁就于人家没告诉你,快乐这种事儿还是争取来的比较有质感。搜得多了,乐儿都是指数级增长的,那些“课外作业”指不定啥时候就用上了。再不济,社交席间把那些信息拿出来吹牛逼用也是行啊。

重播



 

  还有几个你需要重播的理由。

 

1、语言。

重播

        再好的翻译也不能将十年、二十年前的几百句台词准确无误地传递清楚,认知是一方面,语意的进化是另一方面。就像配图里这两个“错误”,我也是看了两遍之后才觉得不对。

        “Fungus”确实有蘑菇的意思,但是片中剧情Joey不想Chandler搬家,随口找了个阻拦的理由“Fungus”,这个理由一定是它对生活有害的意思——霉菌。我没去过美国,但是通过上百段美剧和电影里角色租房/卖房得知:美国民宅多以木质结构为主,Fungus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再邪乎就是白蚁了。

        “Shotgun”,指副驾驶座位,这个翻译属于当时没走心。剧情前段Joey还不想去,Monica一劝,Joey马上决定出发,并且夺了Chandler副驾驶座位,这本应该是有连接的地方,如果你顺着中文看就会很怪。

        类似的案例太多了,我这图方便,随便在我instagram找了一个跟语言相关的截图。译者、观众的认知都在提升,有些“错误”在当时可能是得当的。别说字幕圈,就算特别严肃的文学圈不也在不停地校正嘛,这两年才把Kitsch翻成“自媚”。总之,你当年以为你知道的,可能是错的。

 

2、角色

重播


        《Married》 “Skinny Pete”Charles Baker演一个金盆洗手的前毒贩,这个点不是毒师观众也不会察觉。有很多演员会重复塑造某一种角色,这个事儿咱以后有时间再说。当你看了几百部电影,追了几百集美剧的时候,总有一些当初你压根儿不在意的角色在新一轮重播中成为亮点。反过来说,你在这部片子里记瓷实了,下一部新片收获熟悉。

        在整个好莱坞也就那么一个Daniel Day-Lewis,我意思是,只有他可以把不同的角色塑造得毫无关联。而大部分演员没那么强悍的演技,多多少少都是在演自己。歌手们不都是有个人曲风的嘛,听了某个歌手一首歌约等于听了他一张专辑,演员们也差不多,戏风?反正就是套路,在熟悉的套路里寻找差异,又是一个看戏的乐趣。

        相信我,当今所有美剧之间只有一度空间,越是集数多的剧,两者可连接的可能性越大。幕后的原因,可能是俩剧在一个棚录影的,选角导演一致,或者俩主演是一个经纪人。台前的原因就是这些职业演员,2004年在《CSI》里演尸体,2007年在《实习医生格蕾》里演患者,2009年又出现在《犯罪心理》里演犯罪嫌疑人,今年某个新剧里ta可能已经是封面主角了,我只是随口编了这么一段履历,但现实跟这个没差别。

        “眼熟”对看电视剧的帮助非常大,假设一集剧一百个角色(连背景扫地的都算上),你通通没见过,看着挺累的。

 

3、角度

        你第一遍看的时候,思维跟着剧情走,很多有哲理或者不合理的桥段是被你忽略掉的。当你重播的时候,没了剧情牵绊,给你思考的空间就增大了。

       还有你的所谓“三观”,随着阅历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当年的顺理成章现在看来可能是无厘头,或者那时你觉得不知所云的地方已经非常清晰明朗了。

       它们都已经是影像资料钉在那儿了,你不是。这东西大概没有对错,也没有利弊,只是多想了一步而已。

 

4、公平

        公平?这个概念太模糊了,为什么要讲公平。

        不知道各位看电视剧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心态“唉,这不就是电视剧嘛,跟它较什么真啊?!”

        请看下图↓↓↓↓↓↓↓↓↓↓↓↓↓↓↓

重播

重播

        这是我昨晚重看《Arrested Development》发现的,单独把截图拿出来,影迷一眼就能发现一个亮点:Buster的服装设计跟《阿甘正传》Forrest Gump的一模一样啊——土黄的裤子+格子衬衫+衬衫最上面的扣子紧系。这两幕基本上不超过10秒,但足以体会制作团队的用心,他们用这种形式去暗示Buster在智力上的缺陷。当然《Arrested Development》这座金矿,你可以淘出无限多的点,这仅仅是非常非常小的一块。

        是啊,都是电视剧,跟它较什么真啊?都是方便面,管它有啥营养呢?都是白衬衫,谁在乎它是用啥针法做的啊?你也许不当这东西是个事儿,但是这些制作人把它当成宝贝。

        第一遍看的时候,谁会在乎这些小细节啊,只有在重播的时候才会注意到这些“小心机”。就是有很多片儿,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去完善每一个故事,在首映的时候比不上那些大制作的糙活儿,它们真的需要更多眼睛去发现。如果把这些优秀的片子,跟那些没事儿收音话筒就进屏幕的片子,都混在“随便一个电视剧”里,公平吗?

 

         关于重播,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