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即便是独裁者,年轻时也曾追逐过民主和平,何况是我等平民观众。那些年轻时爱过的一切,错过的一切,正是如今走向得体的基奠。
《Gossip
Girl》【F3级】,是我第一部从101首播开始就追起的美剧。前面已经有《Prison
Break》、《O.Z》、《Heroes》、《Lost》、《Grey's
Anatomy》做前导,看美剧从GG开始成为常规。第一季的时候,我不仅对剧情抱有极大的热情,还经常去一个它的中文论坛闲逛、分享从外网搬来的东西,fan味十足。后来,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英剧《Skins》【D2级】逼格远高于GG,我又跑到了Skins阵营。文艺圈是个特别不靠谱的地方,大部分身处文艺圈的人并没有自己的主见和鉴赏能力,他们还是需要某一个或几个领头羊去开拓一条(思)路,其余的人顺着这条路前行。即便如此,各位还是享受这种处在“第一阵营”的优越感。如果说《Skins》优于《Gossip
Girl》,我想它的优势在于不把事儿做实,在青春喧闹之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被那些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无限放大,将一些不属于电视剧本身的虚幻美好寄予Skins这个故事或是某个角色。
无论是《Skins》,还是《Gossip
Girl》,或是之后一系列青春戏,他们在矫情爱情是什么、爱情该如何、爱情是对还是错。当我们置身于爱情之中的时候,并不觉得它是矫情而已,跳出这团迷局之后又觉得刚走进去的人很幼稚。那些以“过来人”身份去否定青春价值的事儿咱也干过,但现在想想,并不觉得光彩。
《Gossip
Girl》到头来还是商业片,至少互联网带来的免费思维制约着大部分人对商业的尊重,当然了,它自己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运作商业机会。一部引领时尚的标杆,在越来越混乱的剧情走势下慢慢折戟沉沙,在其生涯观众基数最大的时候就已经被同台的继任者超越。在它结束之后,更多人很舍得早点儿看到结局。《Skins》则不然,它展现的是一种空虚,“淫完搞文艺”式的空虚寂寞冷。在欣赏量极度困乏的时候,拿出来跟《Gossip
Girl》比,也很正常,也是那些年的“圈内人”都在干的事儿。
有些人还在年轻,更多人不再年轻。由于信息越来越触手可及,我已经把38岁应该知道、经历的爱情故事走了一遍。而几年刚刚18岁的小朋友,可能比我见识的更多。让没经历的人去经历一切,总比“过来人”定性一切要好得多。作为“过来人”,《Gossip
Girl》是不是青春弱粉剧不是我来定义的,到那个年龄的人去看,自己去评价吧。
青春多试错,别上瘾就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