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能唱出标题的人,你大概猜到我第一部推荐的剧了。作为今年这个大工程头一篇,我和那些欧美剧都承担着巨大压力,谁在第一个出现是很大的问题。我猜,跟我没熟到一定份儿上的人不会想到这个结果,没错,《北京人在纽约》是对我影响最深的美剧。
《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D0级】,宽松意义上讲他都不是美剧,但是在美国拍的,取景纽约市。即便是美国那些拍纽约故事,很多都是洛杉矶棚里的景儿,典型例子《How
I Met Your
Mother》,都LA棚里的假纽约。后来看一访谈,郑晓龙他们当年为了拍这部剧摄像机都是“特制的”,肩扛摄像机拍没问题,架在地上就收费。组里没这预算,就四处找人帮忙,好像后来是一个身在德克萨斯州的华侨帮忙赞助设备,设备学名没记住,反正这东西让肩扛拍摄也能拍出稳定画面。
该剧1994年播出,小时候一直没完整看过,中央台看个头儿,过一阵子地方台看个尾,断断续续地。有一年放寒假,新疆台在放,维语配音的《北京人在纽约》,那我还跟着看了一集。更小的时候看《北》曾经指着纽约那些高层建筑对我妈说:“妈,我长大了以后带你去看纽约那些高楼大厦。”哎呀,这种吹过的牛逼在我印象里比较模糊了,她老没事儿提这茬......这话放今天我都不敢保证,但似乎说明崇洋媚外的DNA起源于《北》。
后来互联网技术发达了,我在2013年春节期间把全套《北》下载了,用半宿看完了(点了无数次快进)。基本上找不到儿时那种观看热情,好在纠正了一大批错误回忆。凑巧,那阵儿在看《X-File》第一季,扣掉外星人嗷嗷嗷的段落,跟《北》差不多。谁干倒谁不说,至少能感觉那是同时代的drama和sci-fi
show,把他俩扔一个电视台播不违和。现在你试试,把《XXXX》(国剧)放在任意一部美剧(除CW)一起就得有人摔遥控器了,根本扯不出一个蛋。我意思是,1994年,我们跟美利坚的电视剧制作水平没那么大差距,《我爱我家》故事比《Frasier》丰富啊,演出规模可以跟《Friends》比,只是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不是来批判谁的,也不准备给谁诊断,就说一下感受。
用今天的话说,《北》讲述的是海外创业的现代都市剧,主角之间感情纠葛依然是剧情发展的基础。王起明,二逼文青;郭燕,单纯又现实的良家妇女;阿春,有故事的御姐;大卫,自以为聪明的小老板;宁宁,没受过完整教育的败家闺女。当初根本无法理解郭燕为什么要跟王起明离婚,然后还跟那个老外搞在一起,不但不理解,而且严重抵触。以前没有颠覆价值观这种词儿,当然了,也没有价值观,然而彼时是拿这东西当真事儿那么看的。投入的不只是感情,还有王起明砸钱请交响乐演出那段,慷慨激昂,没准是我这辈子肾上腺素第一次爆发,直接爽出梦想了——我也得来一次这样的演出。这段音乐在脑子里回荡了好多年,不知道叫啥名,每次经历大阵势之前,它都会在脑子里以背景音乐的方式出现。贴下面了,你们感受一下。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IV. Allegro con fuoco
里面另一端对音乐的记忆,是王起明住地下室的时候,他们街道边一个黑人敲塑料桶讨钱,这哥们根本不顾及会不会有行人停留打赏,一直忘我的演奏,倍儿专业!后来在NBA比赛中场休息,又看这种“乐器”表演,哦,这东西不是精神病专属,有组织。
与我同龄的观众们,如果你有时间,再看一遍《北京人在纽约》;比我年长的,您也可以再看一遍。它应该跟你记忆中不太一样,20年前,这部电视连续剧在笔者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