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以文章名天下者,一桐城,二全椒也。桐城派古文是清朝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名传天下,妇嬬皆知。但他们是一个创作群体创造了一个流派文学。而全椒仅吴敬梓一人,著《儒林外史》一书,即确立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别是讽刺小说领域内的地位。窥一斑而知全豹,全椒之文化不谓不深厚也。
对于这两个古代文学标本的研究历来都很重视,桐城派代表作家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是作为经典文章来学习的,简洁自然,不堆砌材料,让我们体验到文章的言简意赅之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学课本节选的是《范进中举》一篇,作者嘻笑怒骂,语言犀利,文辞准确,讽刺辛辣,堪称古代白话文的典范。
既然来到了全椒,拜访完吴敬梓纪念馆,对于这座文化小城所传承的人文灵气也是要寻访一下的。
在全椒朋友的指引下,我们踏进了全椒著名的老街。此街并不长,保存比较完整的徽式飞檐翘角式的明清古民居,沿两侧蜿蜒不过一二百米。在别处已绝迹的铁匠铺子,这里还有不少家,而且保留着手工制作的工艺,沿街摆放的锄头、镰刀等农具朴实而厚重,在强烈的阳光下,锋口闪着冷森的寒光。有需求才有供应,想必这个农业县还有不少农人要经常使用这些使用了千百年的农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称手,也实在。从有名的仙鹤巷拐进河湾街,老街坊告诉我们,全椒城“南有南屏山,北有北极阁。”有名的地方多着哩,南屏山还在,已成国家森林公园,可惜北极阁却已难寻踪迹了。走过陡立的沿河洗,有一座长仅数米的古老石板桥,说这就是有名的“拖板桥”——古旧的石板,有的上面还能看见深浅不一的凹痕,是独轮车轧出的车辙印吧。有一对石板显然是从别处移来的,像是一对楹联石刻,上面刻有花框,尚依稀能辨认出一块是“懿行同符光╳╳”,另一块是“奕禩下猶仰清风”。很工整漂亮的楷书。想来吴敬梓当年经常往来的路径,这座小小石板桥是他所必经的了。
吴敬梓故居称“探花第”,是其曾祖吴国对于清顺治十五年(戊戌)中探花后所建的府第,就位于全椒河湾街。吴国对,顺治十五年登一甲第三名进士,俗称“探花”。随后在全椒城襄河北岸的河湾街,建造了这所豪宅“探花第”。250年后我们来到这里寻访,没有看到什么旧迹。听说原来故居规模宏大,大门前有皇帝允立的旗杆石,庭院中有康熙帝赐书所建的“赐书楼”,后花园“遗园”有吴敬梓读书的“文木山房”,二十三岁前的吴敬梓一直生活在这里。水榭亭台,花木扶疏,雕梁画栋,曲径通幽,一派迷人的江南园林美景。当年的景象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里还有鲜明的描绘。这一切于咸丰年间毁于兵火,至今只存遗迹了。——那四个鼓形的旗杆石现已移放在吴敬梓纪念馆大门两侧,作为“探花第”的一个象征。从全椒回来后,在网上看到,吴敬梓故居“探花第”重建和吴敬梓纪念馆扩建这两个工程已作为今年徽商大会滁州市的重点招商项目。“探花第”遗物重建和复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吴敬梓纪念馆扩建工程,拟在纪念馆周边闲置土地上建立《儒林外史》人物雕像群、碑廊、小型宾馆、科举制度展览馆,重建吴氏家族“元武阁”等。想必下次来全椒的时候,能够看到这些胜景。
全椒正在进行旧城改造,现代城市的街景还不太多,入眼一片灰色调的老旧之貌,不经意间的一处都有着不凡的来历。穿城而过的襄河三折九曲,将小城一分为三,上有古桥六座,名曰白汪、宝林、积玉、涌金、拖板、太平。“拖板桥”刚才已经看过了。大家迈步走过一座石板路面的大石桥的时候,我转到侧面拍了一张漂亮照片——后来才知道,这座体态优美的三孔石桥竟然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积玉桥——全椒古代第一名桥,全椒最美的古桥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