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鹅峰寺(散文)
标签:
不雨原创散文文化 |
分类: 散文 |
(2013年与时任鹅峰寺主持法持合影)
听朋友说起,宦溪镇创新村(福州人统称北峰)有一座不为外人所知的鹅峰寺隐于此地。朋友告诉我时并说,他自己曾在此寺静居修性、调养身心长达一个月。每天清风相拂,青山相对,素食清欲,一个月后,原来疲惫不堪之身心获得极大放松,恰如一个战士,经过此番养精蓄锐,再战江湖。朋友的一番介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寻思找个合适的时间去踏访。
某个周日无事,就约了好友牧心雪、崖风一起前去寻访。
两部车子驶出市区后往北,攀爬弯道无数的北峰,沿途茂林蔽日,满目青山相连,绿树环绕,空气特别新鲜。车到宦溪镇,问了几拨当地人才找到拐去创新村的小路。车子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路前行,路两边以及山下的茶园修整得十分整齐漂亮,带着凉意的清风拂面,心旷神怡。
到了鹅峰寺所在的迎新村,却不知寺院座落何方,只好又寻村民问路,才知道走过头了,折回来找到了一条小村道,却正在拓宽整修中,只好在村民的指点下又掉回头,终于找到正确的路——那是一条很窄的田间小路,开车小心徐徐前行,终于看到一座红瓦白墙的寺院。
想来它就是鹅峰寺了。
曾见过有文字这样介绍形鹅峰寺:如天鹅般屹立在福州北岭之巅。我想,那应该是站在更高处俯瞰才会有这般景致。
年轻的住持法持大师闻声出来迎接我们一行,并带我们参观,边走边介绍。
鹅峰寺规模不是很大,占地仅140多亩,与福州著名的鼓山涌泉寺、闽侯雪峰寺、市区西禅寺等占地大、建筑多、香火旺的寺庙不可相提并论。鹅峰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初为尼奄,后改为寺,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据说,旧时当地有老虎出没,经常出来伤人,寺僧特请来伏虎禅师香火,在大雄宝殿西侧建造伏虎禅师殿。难得的是,由于地处偏僻,使得鹅峰寺至今仍保留着明清土木结构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颇具特色:禅师殿、大雄宝殿、斋堂横向一字排开,相互间以长廊相连,且各有天井。
在我看来,鹅峰寺虽然非金碧辉煌,红墙绿顶,宫墙环绕,也没有参天古木,房子也显破败,周边田园相接,却蕴藏一番世外桃源之味,令人盘桓其间,不生烦恼。
时至下午一点,我们几人仍未用饭。而鹅峰寺的午餐时间已过。法持大师闻知后,请帮工阿姨再次下厨。不久,一锅热气腾腾的素面就端了上来,一时解了我等腹中饥火。
餐罢,法持大师热情地引我们入禅房奉茶说话。
言谈间得知,大师祖籍福建福鼎,自小在南安雪峰寺修行,游历习艺到过许多地方。大师喜欢隐居生活,因机缘巧合到了鹅峰寺,喜此处与世隔得较远,清静于一隅,就留了下来,迄今已四、五年了。与大师聊天,听他平和的语调,随和的性情,自然感觉得出他有一股子清静的世外之人的气息,这股气息传递的不仅是一种远离红尘、独立世外的精神境界,更有着佛家修行者那股子与人为善、平和待人、心中有佛的操持。
法持大师告诉我们,近年来鹅峰寺名声逐渐外扬,访客日渐增多,但仍以文人墨客居多。来客皆喜此处清静与幽雅,可不与人语独自沉思,可晨起淋清风迎朝阳,也可薄暮踏青山追晚霞。住于此地,可调理红尘疲惫身心,理清浊世烦恼思绪,给深重之心灵减压去负。
法持大师告诉我们,他准备凭一己之力,求有心向佛之人襄助,慢慢将鹅峰寺扩建。他指着面前已经平整出的一片平地告诉我们,此处正在筹建的是书院。他希望建成后将吸引更多的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画,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洗却一身凡尘浊气,保有更纯净的人生。
法持大师喜欢并擅长书法。他专门建了一座木制小书院,起的名字也好听:见山阁。的确,站在门前,满目是永远不老的青山,天天与青山、与浮云、与清风相伴,精神也是常青的。应我等相邀,法持在此写下“山水清音”四个大字。爱好书法的崖风兄也以他的原创诗句挥毫泼墨,兴趣盎然。
在见山阁后面的山坡上,法持指着满山的腊梅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他种的,现在腊梅已经结了花蕊,很快就会开出鲜艳的花了。
临行时,为感谢法持大师的热情招待,也为他的事业出点力,我们每人都留下了点香油钱。法持大师开始推辞不收,在我们的坚持下他高兴地收下,并一再表示谢意。
此次寻访过去多年后,有一次在好友茅丹主理的一处会所里见到了法持大师裱好的书法作品,书法更见圆润,笔力更加遒劲内敛。
又隔两三年,在台江工人文化宫茅丹新辟的悠艺文化中心,再次见到法持大师专场书法展示。
2013年秋之某日,与诗人顾北等再次踏访鹅峰寺,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在眼前:旧的建筑已经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簇新建筑,左边建起了新的经堂、会客场所,配以池塘,小桥,花木;见山客也被拆掉,一座大雄宝殿已经拔地而起,初具规模。在会客室,再次见到法持大师,他比我初次见时胖了一些,以至于一下子认不出来。而他的神情态度与此前也略有变化,显得更加矜持与老到。而他已经记不起我这个多年前寻访过的香客了。
后记:突然想起,在第一次到鹅峰寺时,门口停着一辆小车,据说那是法持大师的。后来通过友人陆续听到有关鹅峰寺书院开业的消息,当时十分佩服法持大师的毅力与坚持,把寺院扩建的事情做成功。据说资金来源除了社会各界人士捐助,其余皆由法持大师以书法作品等变现筹措。对法持大师这些年来所做的功德,我除了钦佩以外,心里也闪过一些复杂的念头。
又记:大约一年多前,闻听到一个不敢相信的消息:法持大师还俗了!
后来经多个渠道获得证实消息是真的。这让我百思之后而理解——据说法持是因为爱情而还俗,因而又感慨于爱情的无限魅力,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商品社会,能让一个出家人还俗的爱情,那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爱情!
而法持还俗后还叫法持吗?应该不是了,我想。
2008/10/13初稿
2014/10/8修订
2016/11/28再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