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兵2011:高考志愿选大学时应关注的(三)

标签:
2011高考志愿士林苑教育 |
分类: 志愿方略 |
写下这个标题马上觉得是个伪命题,因为世间任何事可能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这么说可能会有人觉得矫情,现实情况下清华北大是公认的国内最好,只不过门槛太高才望而却步的。这话也对也不对,清华是好,但未必适合每个人,比如真要让阿庆进去俺就不去,因为那么高深的课程自己没那个科学脑袋肯定门门挂科、牛人太多残存的自信会被风卷浮云神马都不剩。北大也不错,卢嘉川林道静当年激励了很多我这样的青年无限向往,社科类院系貌似阿庆能混个毕业证的干活比高科技稍有可能性,但,阿庆“无法无天”的本性会在自以为懂了点国计民生之后又认为可以指点江山了,再之后可能会被派去蒸窝头。
所以,在埋怨了二十多年老爹让俺在工科学校“毁”了的今天,俺很感念知女确如父,老爹当年的粗暴干预使得俺一直悠哉的想吃猪蹄吃猪蹄想喝小二喝小二......自然科学的根基虽浅,但在日俗的生活细节里常常不经意间给自己方便,当年勉强及格拿到毕业证的阿庆修个桌椅板凳换个灯泡保险丝之类的不需求人。其实,唠叨这些只为表达一个意思:了解自己,了解意向中的大学;然后,看两者是否“般配”?
(1)了解大学的真实情况
全面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过程,在哪个批次招生,是985还是211,学校的强势学科、特色专业有哪些,是否有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如何(院士、长江学者、教授的水平和数量等),总体就业率怎样,保送研究生或考研录取的比例如何,文理科的均衡情况怎样,等等。
(2)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
需考虑两点:第一个是考生平时的学习情况、高考考分情况、思想品德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其他情况等组成的自身竞争实力。无论哪个要素有欠缺,都会影响考生的整体竞争力。第二个是学校的竞争实力,这虽然不是学校的综合排名,但是以综合排名为基础的,反映到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上。最好掌握学校3年的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再判断并预测学校2011年的录取线。
(3)所选的大学要有梯度
备选的两到三所一志愿大学要有梯度,以备考生今后成绩波动时随机可能的一志愿变动,二志愿也要按照一志愿对应选出各三所备选大学。每年都有考生只报了一志愿一所大学的情况,万一出现一志愿失守就非常被动了。我国的现行录取规则是按批次依次进行,前一批次的落榜不会影响后一批次的录取,院校录取到哪个批次就依据哪个批次所填报的志愿。提前批次录取的最大好处是不单单增加了一次录取机会并且为不拒绝语言类、军事类公安类的考生提供了一次冲高机会,比如某考生喜欢外语但一志愿报北外风险太大,那么完全可以在提前批大胆一冲。。对于本科第一、二、三批的考生,尤其是第一批次的考生,一定要知道“不报白不报,报了不白报”的招生录取规则。对于后续批次志愿,如果你不报,就浪费了一次或几次可能被录取的机会。高招报考中出乎考生与家长意料之外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不要以为自己分数高,就一定会在第一批次录取而放弃了后续志愿的填报。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某个批次的二志愿挑不出自己喜欢的大学也别乱填,因为一旦被录取下一个批次随之作废。举例:甲考生一志愿失守二志愿当初只为不空着随便选的大学,但二批一倒是相对中意,如果一批二志愿上线被录取不去也得去了。
(4)不能过于依恋大城市,选择大学所在地要清楚自己为什么选那里
大家都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重点院校,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竞争实力。自身竞争力很强的考生,当然可以选择报考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和强势专业、热门专业,但如果竞争力不够,完全可以比热门地区转而挑选那些因地域被忽视的重点大学,相同的分数会因此进入一个高性价比的大学是完全可能的。将报考目光投向地方普通高校,在志愿填报中更加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水平。不能只追热点跑,要注重个性化的选择。
士林苑中有很多关于志愿方面的文章,更陆续有很多在校大学生对于自己母校和就读专业的介绍,欢迎大家查阅。链接几个———:
【迟到了许久的作业】北大物理学院天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