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大附三模作文命题看开去~~~

标签:
2010北京高考 |
分类: 闲话一箩筐 |
人大附中的三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06年,那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北京的符号》,而人大附三模作文题貌似是《北京的印象》,从那时开始阿庆跟听墙根的妇人一样竖着耳朵扫听来自京城西北方向的动静。
当然人大附不可能每年都压得那么准,并且即使押准了也仍然会出现三六九等的应试作文。但,对于作文是弱项的考生,如果能提前多准备一些素材,能跟高考作文对上茬口就更好了。
郑重声明:阿庆可不是押题,也不是江湖跳大神驱邪算命的,俺虽号称杂家,但这门技术太高深还没来得及拜师呢。我只是从海淀模拟、西城模拟和人大附的三模等作文命题中寻找蛛丝马迹,并因老眼昏花举着特大号的放大镜,所以眼神难免有问题。
一、人大附三模作文有两个,任选一题:
1.《远方》,作者汪国真
这首诗可以引发不同的联想和感悟,根据你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自命题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风景这边独好。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二、海淀二模作文题目:青年精神
三、西城一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恐龙灭绝了,但留下的化石依然显示出它们曾经的强大;孔子去世了,但儒家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考;北京奥运结束了,但奥运的精神依然振奋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心……那些过去了的一切,虽然已经从人们眼前离去,但它们背后的某些东西也许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消失。
请以“
先看西城一模一篇得分56分的作文开头:
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好像真的已经死了,而我却分明看见无数的长衫依然在跟前随风飘摇。
时光缓缓流逝,孔乙己的长衫似乎已离我们远去,而依然扎根在这社会土壤中的,是人们对面子的不懈追求。
分析:从这位考生的作文得分看是相当高了!但我们能从开篇的几句中明显读出“八股”的味道,素材明显是预先准备的,拿到题目后按照“公式”往里套,不过此文套的相当聪明。
首先,阿庆没有贬低这篇应试作文的意思,反而特别欣赏与这个孩子一般聪明的考生。前些天有网友在去年阿庆的博文“高考作文切忌创新”后跟帖说终于明白了中国为啥出不来大作家,阿庆认可。但是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测试,每个考生只要神经正常就不会在这种类似一锤子买卖的场合冒险,创新也好新颖也罢,不在乎这一会儿这一阵,日后您分分钟都可以努足了劲创!
言归作文。首先我们看看这篇《长衫依旧在》,所用素材如果使用在《青年精神》,《风景这边独好》和以汪国真同志诗歌为引的诸如“遥望远方”、“走向远方”、“远方的呼唤”(哈哈,敲出来觉得眼熟)、乃至好男儿志在四方之类的,(怎么这么想乐呢,哈哈),不行,严肃点!是不是都可以呢?阿庆觉得中,当然素材出场的角度和方式会有相应变化。阿庆所说这位56分考生聪明也正是这种对于素材使用之驾轻就熟的程度。
其实,阿庆更喜欢那种描写身边熟悉的生活和事物和感受的作文,那样的作文不做作不矫饰更可信可亲,真实情感的流露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灵的东西。当然,十八九岁的孩子,受生活阅历所限,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如果不靠提前充分的素材储备完全依靠临时的灵感是危险的,但是,准备的素材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有共鸣的、有表达欲望的内容。
数学有公式,其实作文同样有,不信大家就用《长衫依旧在》的素材写写《青年精神》,写写《风景这边独好》,一试便知。
从以上的几篇作文命题来看,今年的作文命题方向依然注重人的思想表达,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的宽度深度,这样的文章好写但写好不易。
阿庆觉得人大附中三模作文出的两个题目水平都很高。
纯属瞎说~~
推荐一篇文章———高考作文要准确审题 写出自己独有的生活
曾听到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说: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话说得没错,但不够到位。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学生的生活经历一是缺少丰富性,二是缺少差异性。如果笼统地讲“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结果文章往往难逃雷同的陷阱。比如2004年上海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忙”。如果只强调写熟悉的生活,那么许多考生马上会想到高三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这正是他们最为熟悉的。事实上当年也确有不少考生以此为素材,结果是了无新意,鲜有佳作。
我给学生的建议是:写你独有的生活。有的学生反问:我们都是同龄人,经历大同小异,哪来独有的生活呢?我给他的回答是——舍大同,取小异。
为了使这条建议更具操作性,我们可以为“写你独有的生活”这句话加一个注脚:回顾经历,区别他人。这八个字就是找出自己“小异”的方法。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地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都应该回顾和翻捡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出与众不同的那份生活。这份生活,正是你藉以取材的最佳土壤。在高考考场上,考生应该树立一种自觉意识:在命题允许的范围内,我要力求从那块最独特最肥沃的土壤中取材,我要拿最有价值的东西示人。
为更好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取材的沃土,不妨再铺设两块跳板。
比如有的学生在外地或农村生活过,这份经历相对于始终生活在本土城市的绝大部分同学而言,就是一份独特的素材。再比如,近年来中国社会变化剧烈,有的学生父母下岗,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这种经历本身固然是一种不幸,但是“文章憎命达”,苦难常常是写作的温床。这份不幸的体验也是你成长的精神营养。它是珍贵的,因为别人没有;它又是真切的,因而写出来容易打动人。
二、从爱好、专长的角度,去挖掘自己独有的体验。
如果说艰难的生活经历毕竟是块苦涩的素材沃土,不可求也不愿“遇”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还有一块属于“暖记忆”的独特土壤,那就是个人的爱好或专长。无论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还是迫于家长的安排,对于自己的爱好或专长,你都投入过大量的精力。这份生活,既是自己熟悉的,又是大部分人没有的。因为是他人所无,所以写出来就有新鲜感,就有可读性;又因为谙熟此道,所以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独到的体验与心得。而这些,正是构成一篇文章生动性和感染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上海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叫“我的财富”。当年几万考生很多人写我的财富是知识,是书籍,是青春等等。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只觉大同小异之作铺天盖地,似曾相识之感挥之难去,评卷成了一种苦刑。有一名考生却独树一帜,写了他所收集的近千枚古币和近十年的集币经验。作者就是从自己独有的生活中取材,告人以未知,道人所不能道,使一篇应试之作获得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自然就得了高分。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质特点是求异思维。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只有打破思维定势,写出自己独有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才能不落俗套,展现自己新颖的构思和独具的风采。
阿庆提示:对于写作水平不强的考生,不建议写生活中熟悉的但笔头上陌生的,还是用提前准备练过多次的素材吧,起码能保证40分以上啊。万一熟悉的没玩好撒出去拽不回来可就跑远喽!
驾驭题材和运用文字能力强的考生可以别太八股,另辟蹊径写写自己熟悉的貌似平凡但真实的生活未尝不可。其实这种描写凡人小事的文章最见功力,你看《红楼梦》,婆婆妈妈哥哥姐姐的,没啥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引人入胜几百年。
比如《青年精神》,《风景这边独好》可以使用青年志愿者的素材,玉树抗震题材,世博题材等等。
记住:高考作文的目的是得分,即使写出来你自己看着都恶心,只要阅卷官喜欢就行。那么阅卷官喜欢什么样的作文呢?卷面干净、字体清晰(你想如果是俺这种举着放大镜都看不清楚的话你还想得高分?)、立意明确、格局规整、思维正面阳光、点题、扣题一目了然,论证紧绕主题......
来点风花雪月,证明咱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