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2010-05-24 22:37:19)
标签:

2010

北京

高考

教育

分类: 经验分享

5月26日 距离高考12天:捋顺思路确立信心


之所以把“确定信心”放在第一天,因为信心就是力量,一旦心中充满信心的力量,就会油然而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去准备,去努力,去拼搏。 


高考中,人人都想考出最好的成绩,考入最理想的大学。可是,什么样的成绩是最理想的?什么样的大学是最理想的?在考场上把自己所学习所积累所感悟充分表达充分展示,取得该得的分数少犯低级错误,就是考出了最好的成绩。

 

5月27日 距离高考11天 调整期望值 


高考的特性,就在于它的挑战性和一次性,虽然高考的结果在考试结束后才能揭开,但对于考生来说,从6月7日高考铃声响起,就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所以考前考生一定要明白挫折与期望值成反比的道理,适当的向低期望值方向调整自己对高考结果的期望,或暂时尽量淡忘自己的志愿反而有利于考场上的稳定发挥。 

5月28日 距离高考10天 保持良好心理 


高考是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上考场,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必要前提。从现在开始,借助一些方法对心态进行调整: 


第一,可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如放学后先泡个热水澡,学习间隙与家人、朋友聊聊天,也可以在学校操场上等空旷的地方吼几嗓子,发泄压抑的情绪。 


第二,有些食物有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作用,比如草莓、洋葱等富含维C的食物。 


第三,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我现在精力充足,思路清晰”,“对所学知识我掌握得相当不错”……这样会大大增强自信心。 

5月29日 距离高考9天 掌握复习方式 


考生现在进入最后复习阶段,如何把握这段时 间,使自己有所收获和提高呢? 


首先,不要老盯着难题做了,现在所做的难题,99%不是高考题,高考题中所有的题目,从知识上、解题方法和技巧上,其实前面的复习中都已经储备了,做难题只有一个作用,增加心理负担——还有这么多题不会做。 


第二,把前一段做过的题进行整理,如果现在还不会做,最好请老师辅导,关键在于有助于在上考场时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我该学的都学会了;对于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反馈到知识点上,回归课本,重新掌握基础知识,不然高考中还要错。 


第三,文科还需要对知识的一个提高,原来总是在忙忙碌碌做题,这时就要往高处走,从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入手。因为文科命题有一个原则:不是课本上的题,但又不脱离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有一个社会问题要从文科的角度入手,那就要看你学了哪些东西,是从哲学的角度?还是历史的角度?就要对知识体系很清楚。 


对于理科来说,要把近两年的高考题做一做,做完以后,要和参考答案进行认真对照,根据评分标准掌握采分点,规范做题,不要造成无谓的丢分。 


第四,这段时间还可以多准备一些写作材料,如 人的故事、典故、报纸上的重要新闻和评论等,以便在写作文时用。 


最后,基础较差的考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如果还想做题,就把后面的大题全部放弃,重视前面基础部分如选择、填空题,能整理多少算多少,否则,后面的大题做不出来,不仅费时,又挫伤自信心。 

 

5月30日 距离高考8天 形成思维规律 

 

高考考的是知识,也是思维,6门学科高度集中 在两天时间内,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定要学会不同课程之间的思维转移和加速。 


最为恰当的做法是,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后,不翻书,不对答案,让思维和情绪完全丢开对这门课的全部印象,全面转入对后一门课程的思考,这样到考试开始时,思维就可以处于更高的活跃期。同时,在复习安排时,一定要注意根据考试科目安排看书,上午9时至11时半看看语文书,下午3时到5时复习英语,依次类推。这样,可形成一定思维规律,到时思维自然就兴奋了。 

 

5月31日 距离高考7天 保证睡眠质量 


考前一周,许多考生表现出诸如烦躁、做题时出现无谓失误等状况,这些都是由长时间身心疲惫造成的,要改变这些状况,高考前一个星期左右,从作息时间上调整,原来晚上12点或者说一点睡觉,现在开始提前一个或一个半小时入睡,蓄积能力和精力。 


睡眠状况直接影响着身体状态,从考前一个星期开始,应该把调整睡眠放在重要位置上。有些考生由于紧张、生物钟紊乱等原因,考前会失眠,这里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第一,不要总想着高考时会出现什么“万一”, 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一定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


第二,不要过开“夜车”,根据自己的情况计划出符合自己的作息时间,按时作息,这样生物钟才能正常工作; 


第三,如果失眠,尽可能不要用药物,可以进行食疗,比如说睡前喝一杯牛奶或吃一个苹果; 


第四,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并做头部和足部按摩;睡前不要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夜间起床次数,影响睡眠质量。 


个别身体素质不太好的考生,容易感冒、发烧的,一定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到医院去咨询大夫,如果真到考试时感冒、发烧,不仅仅影响考试成绩,还会影响心理状态。 

6月1日 距离高考6天 调整同家长关系 


许多学校在考前一个星期左右会放假,考生可以在家复习,老师在学校答疑,给考生留出自由复习时间。从这时起,因为考生回归了家庭,所以家长的重要性就突显了出来。考生、家长之间的关系需要调整。 


 家长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因为家长的情绪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会影响到考生。同时,家长不要和考生谈论高考的事,不要给孩子过高的目标,不要过分计较模拟题的成绩,不要问孩子准备得怎么样、有没有把握等问题。 


在这时,高考期间是否由家长陪考,需要考生和家长坐下来共同商定了。有些考生认为,家长不离左右陪着,自己底气可以更足些,紧张感也可消除不少;但有些孩子独立性较强,家长跟着,反会让他感到压抑不适。总之,家长在决定是否陪考这一问题时,一定要尊重考生自己的意见,甚至陪考人是谁,都应由考生自己决定。 

 

 

前天有个朋友来,问阿庆看新拍的电视剧三国没?俺说怕拍的太幽默笑死没敢看。与其让他们胡编还不如咱自己编着玩呢。


八卦:三国新篇———


吕布:你们哥仨一起上!   关羽:青龙偃月闪寒光!刘备:剑分双股斩四方!张飞:手握蛇矛豪气扬! 

 

曹操:我地盘大。孙权:我家族大。诸葛亮:我志向大。马谡:我主意大。刘备:我耳朵大。 

 

曹操:郭嘉,你说怎么办。刘备:孔明,你说怎么办。孙权:周瑜,你说怎么办?吕布:老婆!你说怎么办! 

 

曹操:我建安七子。  刘表:我荆襄八俊。  韩遂:我旗本八骑。  刘备:我五虎上将。灵帝:我十长侍。 

 

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  关羽:斩了严良诛文丑。  张飞:当阳桥前一声吼。 

 

关羽:我青龙偃月刀。 刘备:我雌雄一对剑。 曹操:我倚天不出,谁与争峰。  王允:先把七星剑还我! 

 

诸葛亮:我空城。  赵云:我空营。  姜维:糟糕,后方空啦! 

 

刘备:我儿子多。  孙权:我儿子多。  曹操:我儿子多。  司马懿:好儿不用多,一个顶十个。

 

关羽:来人,给我找本春秋。  张飞:来人,给我找坛好酒。  曹操:安民,给我找个靓妞。 

 

伏皇后:哎,嫁了个傀儡。  孙尚香:哎,嫁了个老头。  甄氏:哎,嫁给小叔子多好。 

 

袁绍:官渡之战,哎...    曹操:赤壁之战,哎...    刘备:火烧连营,哎...    于禁:水淹七军,唉...    关羽:败走麦城哎...    孟获:有种再放我一次! 

 

袁绍:我河北之雄。  孙策:我江东之雄。  马腾:我西凉之雄。刘表:我荆襄之雄。  曹操:天下就俩英雄。  刘备:打雷喽,下雨收衣服呦。 

 

吕布:我强。  张飞:我强。  马超:我强。  华雄:我强。  关羽:小样儿,找死。 

 

张辽:我投降。  庞德:我投降。  马超:我投降。  黄忠:我投降。  吕布:我投降。刘备:投降?问过我没! 

 

孔融:我让梨。  杨修:我鸡肋。  华佗:我开颅。  弥衡:我裸奔。  曹操:都喀嚓喽!

 

曹操:我统一北方。  刘备:我割据西蜀。  孙权:我坐镇江南。  司马昭:你们全下去吧!

 

下面的这些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状元红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如何以最佳状态度过高考前12天(转)(一)

 

 

           经典回放———《一生何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