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推荐下面的文章,一位09届考生家长有关高考志愿的总结和经验分享。忙了一天昏头昏脑,回家打开电脑本想匆匆掠一遍晚上再细看,但笔者详实生动的叙述实在引人入胜,一目一行的阅读完毕。这位仁兄的大作阿庆一字不敢动,只是为了照顾大家的视力把字放大一号。替10届考生和家长谢谢他?呵呵,谢谢!
(另外,大家别急,听说西城的排名得等下周了,海淀的可能明天)
如何判断你的孩子是否可以报北清(文科)?
一模结束,离高考不足两个月,离填报志愿的截止日期也就一个月,如何填报志愿成了考生家长当下最关心的话题。我是09届的考生家长,女儿以628分幸运地踩上北大文科的录取线,如今余惊犹在。作为过来人,愿借此平台,与有意报考北大清华的10届家长分享经验和体会,算是一种回馈,因为去年这个时候我在这里得益良多。
北大和清华,是公认的国内两个最高学府,是不少学子的梦想,是不少家长的愿望。近年来,这两所学校的录取线,差距不大,为表述方便,故不妨先把两校混在一起笼统论之。那么,基于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报考北大清华呢?
一是看市排名。
能否被北大清华录取,表面上看的是分数,实则看的是排名(因为招生人数是有计划的),以及考生志愿填报的分布。
近几年北大文科每年在北京市的一批次招生计划数约是90人,清华则约是20人。这就意味着,如你的孩子的高考成绩市排名在110名以内,则进北清就没有多少悬念了。
但事实上,由于存在着院校偏好(可能有的成绩很好的学生就是不报北清)以及考生对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考前填志愿,模考的排名不等于实考的排名),并不是所有实考分数在110名以内的考生都报了北清的,他们的去向是提前批、港校以及内地其它优秀院校(人大、复旦、经贸大学、北师大、南京大学等)。达到北清当年一批录取线而没有在一批次报考北清的,提前批部分:2006年有80人左右,2007年有60人左右,2008年有40人左右,2009年我据公开资料估计在50人左右(提前批的计划招生数和实招数变化较大,分析时请留意);而到了港校和其它内地院校的,每年也有40人左右。就是说,提前批、港校及其它院校加起来,就吸纳了分数达到北清一批线而没有在一批次报考北清的考生至少有70人。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的市排名在110-180名之间,报考北清仍是有希望的。这恐怕也是北清的招办主任说北京文科考生成绩排在180名内的一般能被录取的依据。
当然,排名越前,把握越大,越有失手的本钱。前110名与110至180之间的,肯定有差异。考虑到还有加分这一因素(后面还要讨论,180名之说,是包含加分的),对于110至180这一个组群(特别是这个组群的后半段),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有加分,则要慎重点。
二是看一模、二模排名。
其实,除了正式高考,北京市没有一个统考来确定全市考生的排名。在考前,对考生的市排名的推算,主要基于其在所属区的一模、二模排名,以及各区以往考生高考表现的历史纪录。北清的招办主任都说过类似的话,他们在北京市录取的学生,来自海淀和西城的各占三分之一,余下的三分之一来自其它区县。平均算来,结合上述前180名的说法,海淀和西城前60名者,具备了报考北清的条件。其它区县的考生,可能得查阅所在区县的历史资料,看能否寻找到一点规律了。去年,西城区在一模和二模后,都给出了填报北清建议线,一模是610,二模是620,我分析了一下,大体是取前60名来定的。据我的观察,近年海淀的高考成绩(起码是高分段)有超过西城之势,所以,海淀的考生不妨稍宽一些,比如定在65名;而西城的考生不妨稍严一些,比如定在55名(模考给出的是裸分,也是考虑到加分因素,不妨收紧)。
我的建议是,如果两次模考,都能进入建议线或在上述的排名内,不妨大胆报考;如果一次过了,一次没过,则要很认真地分析原因(对具体考试情况的分析,对比一贯表现),如认为考过了的那次并非超常,而考失了的那一次算是失常并有信心不重蹈覆辙,那还是可以报考;如果两次都没过,那就不要冒险了。
三是看在学校的排名(平时成绩)
北京市考入北清的学生,无非主要来自十余家重点中学。这些学校每年考上北清的学生人数,相对来说是个常量(当然会有个幅度,操作中取低值较好。学校的这个数字,通常包括提前批)。而说到底,高考成绩的好坏,基于平时成绩。所以,你得观察孩子两年来(即文理分班以来)的班级排名情况和趋势甚至其应考的心理素质,看能否较长期稳定地进入那个常量之内。如果能,心中就有数了,当然,在边缘上的也要慎重些。
四是看有无加分
刚才已提到加分的问题。曾看过文章说,考入北清者,超过40%是有加分的。加分花样繁多,幅度不等,在分分必较有时甚至是一分定命运的情况下,裸分考生确实会面临很大压力,填报志愿时不得不倍加慎重。但也不必把问题夸大,事实上,并非每个有加分的人都会影响到你的孩子,有加分和靠加分上线是两回事,不少有加分的人无需动用加分就能进入录取线,裸分本身就比你的孩子高的,人家加多少分对你的孩子都没有什么影响。正如上面所说的,裸分的学生,在估算自己的排名时,从严把握就是了。
五是看孩子自己的决心
考试和到什么学校读书,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家长报志愿选专业时,研究资料,分析形势,是可以的。但作出决定时,应该与孩子商量,取得共识。如果孩子觉得没有把握不愿意冒险,那退一步海阔天空,人大、复旦等,也是非常好的学校。
附:我女儿的个案
在此,我想以我女儿的个案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我女儿为西城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这所学校,近年文科生考上北清的,每年在15人上下。高二文理分班,在文科学生中她的基于高一成绩的排位是14。在两年中,她的年级排位是逐步靠前,并比较稳定地处在6至10名之间。一模时,得分627,年级排名是第8,区排名是30(推算市排名可在90左右);之后做海淀题,得分633,年级排名第3(做外区题,考试环境和心态不一样,参考价值要打些折扣)。这些都算是不错的成绩。但是,二模时情况就没那么好了,得621分,年级排名落到17位,区排名60(推算市排名180左右)。当时就报志愿问题,我们跟女儿进行了讨论,考虑到毕竟两次都能进入区的北清建议线,而二模年级排名是两年来最差的,已找到了比较确切的原因,认为以后一般不会比这考得更差的了,所以,女儿不愿意放弃她多年来努力的目标,选择了以北大为她的第一批次第一志愿。在提前批中,她报了香港中文大学。平行二志愿上,是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首师大(武大和山大在过去几年中有个接收二志愿的零星纪录,我认为这两所学校都比京内可选择的能接收二志愿的学校好。事实上,武大去年确实接收了二志愿了)。其实在女儿心中,北大录不上,她宁愿去考SAT
II然后申请美国学校的(她已有TOEFL成绩112和SAT
I成绩2170)。作为家长,我们是提醒了她有失败的可能的,让她知道她只有七成的把握。另在志愿问题上,我们只管到学校,至于专业,任女儿自己作主。她的校长说的一句话,我是同意的,他说:“选专业要认真,不要随便;但也不要太较真。你们这些读过大学的家长,有多少人从事的工作与你所学的专业直接相关?”我认为,对本科生而言,进入北清,学校比专业更重要。填报是在网上进行的,我们故意让女儿自己操作,以示这是她自己的决定,她已长大了,她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任了。
考试过程,亦有跌宕。考完第一天的晚上,她竟然失眠,夜里三点还没睡着。原来她早上考完语文后,中午喝了咖啡为下午的考试提神。作为家长此时不急是假的,但除了极尽安慰之能事,还能做点什么呢?第二天,她也只能疲惫地进入考场。真可怜。
考试结果出来了,628分,除了语文,其它各科都能完成或略微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唯强项的语文,平时多在120左右,这次只得109分,而去年很多考生的语文分数是比平时高的。按照赵京当时提供的考生分数分布(只有今年的大厚本出来才能确切知道准确数字),她的排位在230余位。她是没有加分的,这真要命。事后看来,大多数人报志愿还是比较慎重的,且受一模的结果影响较大,受08年的数据影响也较大。我对比过08年和09年(赵京版)600分以上的考生分数分布,发现在同一个10分段,09同一排位的考生比08的恰多了10分,是水涨船高。因此推断,09年630分至640分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大多基于模考以及平时的成绩,没有把北大作为一批一志愿,而转到提前批和其他学校了(事实上,去年的提前批分数是很高的,北大的提前批比一批还高,而人大等也大涨)。这造就了我女儿的幸运,这也可见平时实力毕竟是基础(她的高考成绩年级排位恰在15,该校文科上北清的也是15人,包括提前批小语种)。实际上,隔年资料对比更具参考价值,09年的情况与07年很相似。这是使用大厚本的窍门。在那段等待宣判的煎熬的日子里,我就是循着我的思路,用算术方法,研究招生计划,找出往年高分考生的分布规律,关注提前批的录取结果,算出北大的录取线在627至629之间的(在这个问题上,阿庆给了我最大的信心)。
我女儿是幸运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地进入了北大。这就是高考,每年都有这种幸运儿,每年又都有一些差之毫厘的失意者。
祝2010届考生好运。
虽然没敢删改,但忍不住绕两句,想说给曾经的我和如今正纠结于高考中的朋友。其实运气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你貌似失去某个机会的时候可能另一个机会已在悄悄靠近你,所以,不要太在意一次失意也不沉醉于某一次得意。人生道路很长,哪一次的成功都不算成功,哪一次的失败也不是失败。有失必有得,正是这样的跌宕起伏,才使生命有了无限的魅力。
———阿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