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会让你的大学生活“事半功倍”

标签:
大学校园生活教育 |
分类: 经验分享 |
走进大学,离开了“唠叨”的父母和手把手教学的中学老师,大一学生难免感到茫然。过来人提醒大学新生,做到下列6件具体小事,能让你的大学生活“事半功倍”。
一是办一张图书卡。高校的图书馆是离大学生最近的知识宝库,除了有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书籍、论文集外,大学生还应多读一些历史书籍、名人传记,从成功人士身上吸取各种经验。
二是找一个优秀的学哥或学姐当自己的参照目标。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各院系优秀毕业生向新生“指点迷津”,新生可从中寻找与自己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相近的学哥学姐作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成功轨迹,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这里补充一下:不只是听报告的那一会儿,而应该在现实中交几个学长朋友。比如毕业就打算就业的、能保研的、想考研的、想出国读研的。就业的都在哪些企业实习过?求职的准备和实战中的酸甜苦辣?保研的什么成绩?考研的为什么考?、是真想继续学习还是“被”考研?想出国的都是什么情况、申请的什么国家的什么大学?奖学金情况?等等。别人的经验教训就是自己的经验教训,多听“老人言”,少走弯路少吃亏。比如丫头所有的问题都是她那大帮的学姐师兄当狗头军师,连去云南、新疆支教的学长还遥控出主意呐。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孩子上了大学真的应该大撒把了,让他们自己去学着飞,哪怕飞的过程中可能翅膀受伤都没关系。重要的是通过无数次的试飞才能逐渐飞稳、飞的更高!)
三是跟专业教师做一次深入沟通。与专业教师交流,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大学老师面向的学生比高中多得多,因此有问题请教老师时要克服羞涩心理,主动出击。(这里补充一下:除了了解专业背景,将来如果申请出国读研,也需要专业老师的推荐信)
四是坚持在一个阶段内记日记或周记。写日记能帮助生活更有规划,目标更明确。一段时间后回顾这些日记,是沉淀自己思想,认知自我的最好方式。
五是争取代表班级或学院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大学,就要时刻做好融入社会的准备,在公开场合演讲、辩论,哪怕是大合唱,都是锻炼自己、增强信心的最好机会。
六是承担一份社会职务。无论是在校内勤工俭学、帮各科教师做辅助工作,还是在校外打工、当家教,都能帮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提高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
哈尔滨理工大学,听名字就知道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但哈理工却有着深厚悠久的文艺传统,历届学生中都不乏文艺人才。阿庆有个80后同事即毕业于哈理工,也是唱念做打样样行,嗓音极好,闭眼听有赵忠祥的音色。下面这首歌是哈理工学生唱给母校的———《我的骄傲》。好多大学生听过后都说以后不哈韩也不哈日,就哈、理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