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格与命运

(2009-08-11 11:26:46)
标签:

杂谈

教育

分类: 闲话一箩筐

   公私兼顾写点东西。一个人的性格影响着在其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甚至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性格因素某种意义上决定其职场之路的长度与宽度。

 

   二十年前,一位兄长跟阿庆聊天时问:你不是号称背三国吗?出个谜语,考考对三国的熟悉程度,自称背三国的应该三分钟之内拿下。谜面是四句话,每句话打一种水果的名字。

                  刘备打马出城西,

                  曹操拉住关公衣;

                  诸葛半夜来点将,

                  霸王帐里去别姬。

 

   谜语很简单,看过三国的基本都能猜出来,背三国的不超半分钟就交卷了,呵呵。

 

   不过后来倒是常常想起这个谜语,不是谜语本身让阿庆流连,而是谜语中包涵的几位人物色彩纷呈的命运吸引着我经常和他们“相会”。

 

   就在猜谜后的几天阿庆在地摊上看到一本李宗吾的《厚黑学》,非常好奇:书怎么会起这么奇怪的名字?买回后迫不及待读完,发现谜语中的几位人物都赫然列于书中,分别给“厚黑”做了论据。

 

   不断看过几次后,阿庆居然对李先生的分析和观点越来越认同,当然“厚黑”太赤裸裸了,不如说是人对待人与事的策略和机变。

 

   太宗李世民有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也不妨找几面镜子,透过他们看看我们今天的主题“性格与命运”。

 

   曹操人称奸雄,光从字面看就有阵阵阴森之气逼来。汉末英雄辈出、群雄四起,曹操手下聚集了最多的豪杰猛士,在刘备还如丧家犬般四处找寻栖身之地的时候,曹操已“狭天子而令诸侯”,控制着中原广阔的地域。如果用现在的话讲,刘备肯定在起跑线就已先输了。如此领先巨大的优势,曹操最后为何只得三分天下呢?

 

   李先生的结论是:曹操厚黑学没学好——黑,足够;厚,欠的太多。曹操够黑,我想人人都认同,光是那句人生座右铭“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就足够让人心惊了。实际操作中,老曹更是毫不手软,无数次上演“黑学”经典,杀吕伯奢、逼死荀彧、杀伏皇后及两子、董承,身怀有孕的董贵人,哪一个不是令人发指?可以说黑的不能再黑了!可惜老曹严重偏科,另一门功课“厚学”没掌握要领。拿刘备做例,曹操有多次机会杀掉这个有“枭雄”之名的对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即使身边谋臣多次力劝,但老曹用北京人的话讲“有面儿”,养虎为患继而放虎归山,最终刘备割走了三分天下。

 

   刘备,号称“景帝玄孙”,真的很“悬”,已沦落为织席贩履之辈,但自古“英雄不惧出身低”,并且刘备早早自学成才,深刻理解“厚学”真谛,卖草鞋时就懂得拉大旗作虎皮,利用职业之便沿途贴小广告:“咱是皇叔!”制造了强大的舆论环境,使自己在后来的群雄争斗中顺理成章成为正统力量的代表。别人称帝是窃国,刘备称帝是恢复汉家天下。

 

   刘备脸皮之厚可说是厚到极致,有个说法: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只要场合有需要,皇叔的眼泪好比自来水管,随时随地且流速流量控制的恰到好处。刘备每每惊艳一哭,不是地盘到手就是人心归附,至于死里逃生、引人同情等等就更是小菜一碟了。可叹,刘备也跟曹操一样,犯了偏科的大忌,“厚”得淋漓尽致,“黑”挂科了。但毕竟有一门绝技,所以也得三分天下。

 

   刘备遗诏中有句话倒是流传千古,并且如果能够人人信守,世界会更美好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诸葛亮常常引用这句话,并且孔明先生一直是智慧的象征、忠实的楷模。但孔明先生作为职场领导人,窃以为有一点先入为主、主观固执的性格瑕疵。比如魏延,孔明第一眼就判定“脑后有反骨”,始终耿耿于怀不予信任,实际魏延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因其性格孤高,在上层和同僚中人缘不大好,未得重用。某种意义上讲,魏延是因为领导不信任被逼无奈才起了跳槽之心的,最后落得“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再说那场对诸葛亮和对西蜀起到转折作用的街亭一役,诸葛亮不听人劝,坚持重用马谡。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孔明虽自比管仲、乐毅,却不及他们知人善用,因此,关键时刻失误连连,从而导致惨败。

 

   谜语中还有个跟三国没啥直接关系的人物项羽。项羽无论出身和自身本事都远远在刘邦之上,但最后稳坐长安城皇位的却是土流氓刘邦。

 

   其余不谈。从小就有的一个困惑:项羽为何不过江东。李清照有首名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本人以为,项羽不但脸皮太薄,自尊心太强,关键时刻优柔寡断,牵扯太多,因此丧失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无数分析证明,垓下大败后项羽是有机会逃过江去,但他放弃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从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个层面上说,项羽的确让人敬仰,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层面而言。如果换个环境、换种思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设想如果项羽过了江东,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召集起江东子弟兵,杀奔回来,那时中原逐鹿、不知鹿死谁手?

 

   想起了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所以说某些道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件和具体环境所需不断调整和变化。现实职场中,无论领导者还是服从者,每个人可能都会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同样没有正确统一的公式可循。“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哪一个重要?”具体事件不同、环境不同,每个人选择的答案不一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