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常识性判断

标签:
高考杂谈教育 |
分类: 闲话一箩筐 |
今天是志愿填报前的最后一次现场讨论,考虑到很多家长已在确定志愿方案中,行前匆匆回复两个疑问。
每到这个时间段,各种途径的海量信息涌到考生和家长眼中耳中,由于志愿的重要性使得我们往往对信息来者不拒觉得多多益善,有时因为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偏差造成误读。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对事物判断的问题,因为有的资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都是权威人物发的声,孰对孰错无从定夺。阿庆有个习惯,遇到不了解的暂时没有渠道核实的就按照常识去判断,再做出自己的选择。
纸条中的两个问题:
一、大厚书中的分专业录取到底是否含加分(阿庆前两天确实含糊过,几秒钟,怕是因为自己手中的资料均是往年的跟今年不一样儿发生误解。但是,阿庆迅速打消了这种含糊,不是跟权威或官方有过核实,而是出于自己对于不确定事物的常识性判断)。
1.大厚书中的分专业录取如果含加分就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后果,并会因此“害了”无数执着于某些专业的考生。我们都知道,对于政策性加分高校在使用时的态度不一样,有的一加到底有的进门“摘帽”,如果大厚本含加分,那么统计的标准就不一样了,请问编纂大厚本时是按照一加到底呢还是摘帽做的统计?
一本书中如果真的有两个标准存在那真是玩笑开大了。如果主管部门承认确实不含那么请给解释:考生如何参照?若真如此,不妨问责一把。
2.从大厚书的具体院校专业录取中分析端倪。比如北邮,大家都知道通信工程是北邮的王牌专业,此专业2010在600~~609段录取一人、610~~619段录取13人,这个如果是含了加分的,去年报考一志愿北邮通信工程高考裸分601分未被专业录取的可以要个说法吧?
二、二志愿录取分数。二志愿录取分数向来神秘,官方不给就只能各显其能。对于不同信息如何取舍呢?依然是常识性判断。
比如,某信息说大学甲2010录二志愿580分,看到的考生和家长衡量一下自己的分数位置和一志愿可能就放弃了考虑大学甲做二志愿的想法。但是,如果你查查大学甲在去年参加补录了10几人,你觉得二志愿580分是真的580分吗?一种情况是确实录了二志愿580分的,因为二志愿报考大学甲的就这一个或两个人;试想,假如报考的考生二志愿够线人数达到计划人数,还会补录吗?这种情况下的580分是真的“假”580.
必须得出发,肯定迟到了。前晚在苑子里的个人空间日志写了几句“笑话”,转帖过来,权当放松————
某人每天盯着电视看几个专家聊股,俺每每嗤之以鼻“那就是几个贩子,不知道几大傻之一就是每天听股评啊?!”某人本身就傻,不为所动!还别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要不咋娶个傻娘们呢,活该!
有个挺年轻的专家端着十足的大尾巴狼架势,说到“我预测最近A股上下各150点震荡。”俺愕然,只听主持人问道“你是说上下150点?那就是共300点的区域。”俺实在憋不住喷了“尼玛呀!上下共300点也尼玛叫预测呀!咋跟高考专家预测清北录取分655~~675一个门里出来的!”
俺明白了一个道理:各行的专家具备一样的美德。
就这水平,俺号召闲人们每人各自拿5000块开个户,跟那贩子打擂!赢死他!万一赔了...反正就5000,不至于跳楼不是?http://www.clcg-13.com/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