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顺势而为

标签:
教育 |
分类: 闲话一箩筐 |
跟丫头通电话的间隔越来越长,刚到美国时每周通一次然后十几天,现在基本都是隔个十几二十天我主动跟人家联系,每次丫头的第一句话都是“有啥事快说,忙着呢。”原来真的暗暗怀疑过美国研究生短于咱们一半的研修时间,自打丫头进入美国大学读研后这种疑虑渐渐减少直到消失。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海量的内容充满学生的时间,海量的课题、海量的调研、海量的方案,还有一大堆我们不设身处地很难想象的了解、融入、抗拒,再理解、再适应、再调整的艰难历程。丫头说不身处美国,不能想象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读多深而这种误读来自于大国子民可笑的不屑于。我能够理解丫头内心的孤独与挣扎,虽然从未就此话题沟通,但我想丫头肯定有过对当初选择的怀疑甚至一定程度的后悔?在国内轻车熟路已有很好基础的时候放弃掉多少同龄人可望而不及的东西,一个人远走,在那样一个各方面与我们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度里,所有的一切必须咬牙自己承担。我包裹起一个母亲的天性,硬着心肠从不过问,她自己的选择必须自己负责,她自己选定的路必须摸索着自己前行,哪怕有磕绊哪怕有跌倒;但是打个趔趄之后必须努力快速挺直身躯继续自己要走的路,力争走的越来越顺畅、越来越优美。母女血脉相连的天性能让我同步感受女儿远在万里之外的每一步艰辛,但是对她自小的教养让我相信,无论什么环境无论起步多么艰难,我的孩子,一定能逐渐克服每个困难,有尊严的生存。从刚到第二天的一个人淘换二手家具扛床垫扛家具上楼安装到基本未摸过厨具的手抡起菜刀剁腔骨、到跟随学长送外卖帮华裔餐厅老板擦桌子擦地后捧着老板娘给煮的一大碗馄饨,从二手家具被骗第二天室友被臭虫咬的满脸大包到两个女孩子把所有家具被褥用开水煮、这之间在地板上睡了一星期,从教授和美国同学做课题时对祖国的轻视引发的愤怒到追着据理力争再到美国同学主动告知中国综合实力已达世界第二时的客观与平和,从一次次收到同来自国内的同学找实习找工作的困难决定暑假回国找岗位到自己投出的无数份简历不见回音的失落....不用问不用想,每一步我都知道,我是母亲。
丫头不是研究型类型,她和我都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大学阶段除了保证她要用的GPA值外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各种的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中,这种丰富的经历在丫头到美国后依然起了很大的作用。艰难慢慢的有了些许欣喜的变化,两个多月中丫头收到三份实习岗位邀请,有师姐帮着推荐的BBC下属中文台,有自己投简历的纽约一家名气很大的杂志、雪城当地一家行业性杂志,丫头说就在雪城吧虽然给的钱少一些但不用单租房子等于把去纽约实习多得的省出来了。
昨夜打开好几天没进的邮箱,发现一张丫头发的照片,说是什么领导力的论文需要画一幅“我和妈妈”的画,把她画的传给我看看。
俺家的皮坎肩跟丫头正相反,属于做学问的类型。皮坎肩明白自己的特点,从没有这山看着那山高,别人的热闹从不为所动,把成绩学到最好,用丫头的话说就是皮坎肩“不在图书馆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有付出必有收获,皮坎肩年初收offer收到手软,但依然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未在名气大牛的名校面前迷失。最后,拒耶鲁、拒哥大、拒达特茅斯、拒密西根、拒加州理工,....拒的让人心疼肝疼,确定了最适合他的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每年3.2万的最高奖学金,不包括给教授做助教的报酬。
在高考志愿锣鼓声急的时刻,得瑟这些不为别的,想表达的只是一句:认识自己,顺势而为。我不敢说丫头和皮坎肩算做得好的,但是他们能够比较清醒的认识自身特质,扬其长避其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其实,这些话更适合在校的大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