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伤人,最伤是围观群众。足球也伤,但伤得热辣。法国意大利英格兰巴西双双回家,惹得球迷在深夜破口大骂,这些事都伤得惊天动地,伤得上头版,惊四邻。金曲奖一路而来惹下的奖项债,不足为非歌迷道,道又道不尽。
金曲奖本来是热爱音乐的听众每年回顾心动时刻的好机会,不过经过数年物是人非,金曲奖已经从奖励好的音乐作品变为奖励作品背后的音乐人。音乐和做音乐的人当然密不可分,但却让针对性和焦点变得模糊,可能评审们自己都没发觉。一旦对作品的审核标准转移到了幕前幕后的代表人物,上次犯的错就无关梦想,只衍生出更多错误。
无疑音乐工业是现在华语世界的行业里最重灾区之一。音乐从业者抵押房屋借贷来做音乐,很多离开这个行业,本届总召集人殷正洋也有讲到。音乐人的辛苦让评审们在2000年以后逐渐体恤音乐人,也越来越跟音乐无关。众多人还记得第十八届金曲奖标准转变带给人的震撼,应该说并非改变了标准,而是标准所对应的人有所变化。当一个艺人有别以前的形象高调出现在媒体面前,评审们则不会去在意这个艺人的作品本质,而愿意肯定这样的努力。以此看来,本届金曲奖可以说是第十八届的一次翻版和分身。
努力,正是近年来改变听众为歌迷的关键词。听众无意为音乐好坏叫好,愿意为歌手付出多少而心酸。评审们评选一万个奖项,自然也忘了那些旋律和制作编排,转而补偿歌手的委屈。好在江蕙如今风调雨顺,唱片大卖演唱会也爆满,实在缺少同情的理由。以前艺人接受采访,都是努力介绍自己的音乐。如今她们更多地通过各种社交网络表达自己的辛苦和冤屈。无人可以凭空完成自己的工作或爱好,在这些事务面前,努力是完成的前提。然而现在,好似只要没有奖项,努力就白费了。每个奖项都有至少有两三个团队输,你的失利是输,别人的又何尝不是?这种比谁更“惨”的风气,是金曲奖被不断诟病的最不良风气。最后劳资双方是靠惨烈程度招聘而不是用人唯贤,低调或者看得开的音乐人最后就被无辜牺牲。问题就远远不是谁该得,谁不该得,谁为何应该得,谁为何不应该得,而是变成金曲奖到底是为了评选什么。张惠妹的粉丝自然觉得自己偶像的努力没有白费,莫文蔚、陈绮贞、蔡健雅粉丝当然又为自家最爱心疼不值不忿。最后,没人在乎作品本身了。
除去在国语主流大奖上的情感先行,在地方语言和一些关注度不高的奖项上,金曲奖又不断推陈出新。最佳台语专辑颁给台南乡民而不理天后江蕙。客语类提名却真的做到了五花八门,精彩纷呈,得奖者也毫无争议之处,是值得内地歌迷好好反刍的宝藏。
诚然,本届金曲奖破了许多记录。《阿密特意识专辑》如无意外将是目前得金曲奖最多的专辑,入行三十年的陈小霞得到了第一座金曲奖,入围七次的陶喆终于拿到了男演唱人。你见到了黄耀明,见到了高胜美,还见到了那英。可这些改变不了什么,无论是全部奖励阿密特,或者就算假设金曲奖全数肯定了陈绮贞,都不能改变金曲奖的悲剧。
一切喧闹逐渐平静,大部分歌迷早已高举偶像名牌出门庆功或悲伤,评审因为补偿了诸位委屈多时的艺人而良心甚觉安慰,歌手因为得奖或失奖各有心事。金曲奖却到底该何去何从?此后艺人们是否又要纷纷摆出姿态,改换路线,以此显示自己真的爱唱歌,真的在做音乐?做音乐不是数码市场,也不是超级马里奥。iPod
touch可以吃个蘑菇就变成了iPad,作品却不应因为只改换个包装就改变其所应面对的审核标准。就好比音乐评论,评的不该只是结果,更应该是因果。
6.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