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驴
(2022-10-27 19:26:58)
标签:
文化 |
我一直觉得驴是很可爱的动物。
瞪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纤瘦的身材,驴嘴如同戴着白口罩,踏着小高跟的碎步,“得得得”欢快地向前跑,有时突然“昂”地一声长鸣,虽吓人一跳,可那模样,既幽默又让人忍俊不禁。
与马相比,驴与民间更相亲。总觉得马多数驰骋在塞外草原上,奔跑在冷兵器时代的疆场上,身姿雄健,踏起漫漫黄沙,便有了悲壮与高远的格调。驴终日在民间劳碌,围着石磨转。拉着小驴车进城,在赶车人的长鞭下,急促向前,偶尔抬起无辜大眼,与人静静对视。这神情,想起刘亮程笔下的文字。他认为驴眼睛跟人眼睛差不多一般高,不会小看人。驴首先看见的是人的上半截身子,不像狗,一眼看见的是人的两条腿和小肚子,抬走脖子第二眼才能把人看全。鸡看人更是不像样子,至少分七八截子,一眼一眼地看上去,在脑子里才有个全人的影像,那过程就像我们读一篇小说一样。
其实,不光驴的眼睛,还有马眼睛,牛眼睛,狗眼睛,猫眼睛……这些动物都有一双清澈的大眼睛,让那些长着眯缝小眼的人类,望尘莫及。
牛也生活在民间,可那身型与驴比,到底笨拙了些,只合在田间干粗活,间或有背上的牧童在杏花天里吹吹笛子,定格成唐诗里的某些意象,让牛风雅了一回。而矫健的小毛驴,让穿新嫁衣的小媳妇骑着,发髻上抿了茉莉头油,斜簪一朵红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与电影《红高梁》中的片断相符。它也适合与瘦弱的苦吟诗人为伴。李贺在驴背上驮着诗囊,到处寻诗。贾岛随着驴的缓慢脚步,苦苦推敲。陆游在细雨中,失意地骑驴入蜀……我还觉得,若让苦大仇深的杜甫与驴站一起,要比又高又胖的苏东坡更相衬。虽说东坡居士那长满大胡子的脸,比驴的也短不了多少。
很羡慕民国那些文人,秋天黄昏里,慢悠悠地骑驴去西山。看山中红柿,烟树人家。看陶然亭的苇花如雪,枫叶流丹。书生穿着棉布长衫,提了藤箱,在秋光里伫立,金风微微拂过来,人与驴仿佛都带了禅意。壮士骑马,逸士骑驴,确实,文人的骨子里,到底有一丝隐逸气。
驴有时也很委屈,骂一个人不聪明,总要把驴搬出来。可为何智者也骑驴?那个才智过人的阿凡提,戴一顶小花帽,整天乐呵呵骑着毛驴唱着歌。年画上的张果老也是倒骑一头驴,长须飘逸,仙风道骨。毛驴也配侠士,晚清小说《儿女英雄传》里的侠女何玉凤,骑着小毛驴,背一张大弓,一路行过,树叶纷飞,鸟兽四散,在荒山野林里渐行渐远,自有一股江湖豪气。
不见毛驴已多年。记得年少时小镇的食品站,每天晨光微熙的时候,杀猪的人把一头头猪往卡车上赶。猪们摇摆着肥胖的身子,耷拉着蒲扇似的大耳朵,很不情愿地顺着木坡,慢慢往上挪。有的哼哼叽叽,被一鞭子抽去,长嚎一声。对面豆腐店的驴听到了,便仰起它的小白嘴,“嗯昂”地长鸣一声,算是回应,一时间,驴叫猪嚎声此起彼伏。卡车开动了,猪们挤来挤去,一只只猪头在覆了尼龙网的车厢里东张西望。豆腐店的小毛驴,仍朝着卡车的方向,不停惆怅地叫着,在黎明的小街上久久回荡。那情形,让我想起古人怀念朋友,在野外学驴叫的一幕。
驴叫声确实不动听,没有马嘶的高远,牛哞的韵味,鸡鸣的清脆,狗吠的粗犷。可我仍记得青春时光中,那晚的驴叫声超过任何美丽的声音。是高考完的最后一晚,几个女孩子坐在老城墙上,长长的黑发,飘飘的长裙,我们唱着离别的歌,一支接一支。城墙不远是户农家,树荫下拴头毛驴,它在歌声里不住长鸣,为我们离别的背景里,添了音乐的和声。月色如水,泼在几个少女身上,星河灿灿,夏虫悄吟,青春明媚的忧伤如雾在心间浮起。天光渐渐走向拂晓,我们唱了一夜,那头驴,也陪我们唱了一夜……
贾平凹有篇小说《怀念狼》,我没有那样的文才,如若不然,则该好好写篇《怀念驴》。
2014-4-2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