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短暂的卓越
(2012-08-26 10:43:40)
标签:
转载 |
分类: 财经 |
短暂的卓越
在福布斯杂志评出的20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书籍中,《追求卓越》和《基业长青》分列第一和第二,人们对普适性成功管理法则的热衷可见一斑。令人沮丧的是,当人们还沉浸在消化吸收管理学大师精辟见解的欣喜之中时,经典著作中引以为用的最成功的公司却纷纷没落,甚至走向破产。《追求卓越》精挑细选的高绩效卓越企业中最受欢迎的三个例证首推惠普、IBM以及DEC(美国数据设备公司),现如今DEC早已不复存在,惠普2012财年第3季度净亏损89亿美元已命悬一线,IBM濒临破产经郭士纳改天换地才实现了蜕变与重生。《基业长青》全球精选的19家“高瞻远瞩”公司并没有比对照公司强多少,其中的摩托罗拉公司已被Google收购,惠普、索尼等公司都处生死关头。让人愕然的缺乏远见并非因为对成功“标本”的筛选不够苛刻,《基业长青》作者之一柯林斯(Collins)的另一部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采用严格的标准和严密的程序,经过四次筛选过程从《财富》500强(1965-1995年)1435家公司中精选11家“卓越”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然而自该书2001年出版之后,柯林斯青睐的卓越公司就都时运不济,面临亏损:电器城公司(Circuit City)破产了,吉列(Gillette)被宝洁公司接管了,纽柯(Nucor)几乎收不抵支,房利美(Fannie Mae)已被美国政府接管并计划关闭。现实一次次提醒我们,没有使企业青春永驻的灵丹妙药,人们追求的普适性成功法则不过是海市蜃楼。
精挑细选的世界上最优秀企业短时间内就走向没落,问题不是精选和分析过程出了错误,也不是这些企业不够卓越,而是卓越本身就是短暂的。适用于昨天的商业模式与成功法则不一定适用于明天,适用于传统行业的不一定适用于互联网行业,适用于上个世纪末的美国企业不一定适用于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全球企业。基于辉煌业绩总结的成功经验并不具有可复制性,因为世界变了,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变了。恰恰是眷恋过去卓越所依凭的手段,制约了企业改变自身以快速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可以说,时过境迁之后,过去的成功法则不仅不管用,反而可能成为累赘。正是鼎盛时期所固化的各种成功经验埋下了日后失败的种子。
要了解卓越有多短暂,让我们看看过去的情况。1996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中,只有154家还留在2011年的榜单上,另外346家顶级公司全都降级了甚至不复存在,企业上榜流失率高达69.2%,只有不足31%的企业能够在15年后依然留在榜单上。再稍往前看一下,以1982年全美运营的所有公司中规模最大的5000家为例,到了1996年时,还以独立资格存在的只剩下了35%,可见卓越的短暂性。需要提及的是,与传统行业比较,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企业灿烂的花季更为短暂。开创了搜索及门户商业模式的互联网鼻祖雅虎,成立于1994年,1996年股票上市,2000年1月7日股票每股即达到237.5美元的历史最高点,市值达到1100亿美元,可谓风光无限。但现如今的雅虎已是举步维艰、四面楚歌,与最高峰时相比市值缩水将近90%。2004年成立的社交网站Facebook,2012年5月上市当日市值就达到1152亿美元,但同月《福布斯》网站已经有文章猜想这个互联网新贵很有可能在未来5到8年内彻底消失。
在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有一点是明确的,所有卓越的企业最终都难免走向破产倒闭,今天备受赞誉的成功典范,明天就会被悄然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