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读后记

标签:
教育 |
分类: 牢骚 |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读后记
偶然在一个博学的朋友那里看到了这本书,抱着相信他的阅读水准的心态阅读了本书。在阅读的时候,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圈红的地方太多(为了将来阅读的时候能方便浏览重点,把自己认为有彩的地方都圈红是我的一个阅读习惯),这种感觉上一次还是在看纪伯伦的《先知》的时候。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每句话都敲打着阅读者的心,而且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和造作的话。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的第八个孩子,是二十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不喜欢被人们称为“大师”。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
我个人觉的克里希那穆提,他绝对够的上大师级别。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在各种场合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下面记录下自己看后的散乱的但是应该是有活力的、生命力的笔记:
作者哲学的主要基础是:自觉自悟,通俗的说就是要首先做到自知,就是有自知之明。
运用的思维方式是:相反,总是相反的考虑的问题,例如如何能拥有智慧呢,就是要了解怎么能不愚蠢。看书的时候,他不断的告诉我,要独立思考,要相反,总是相反的考虑问题。
思考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有思维定式。
学习的横坐标是终身,学习的纵坐标是生活的万物。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指人。万物则包括飘落的树叶,天空的白云,攀爬的蜗牛。
针对人类共有的心理弱点,贪婪、恐惧、依赖、盲从等做了具体的诠释。
他的理论里有神和宗教,但是他理论中的神,和宗教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已经具有广泛基础的神和宗教,也不是他自己的神和宗教,他说真理不在任何组织里。
看书的时候,从头到尾都在考虑这本书适合最小哪个年龄段的人看呢?一开始认为是大学,因为他有难度,他也很反叛,他的难度是因为他的创新,他的反叛也是因为他的创新。如果中学生看了会不懂,会“造反”,会不懂到无所谓,只是会造家长,老师的反可不是个小事!看完后观点变了,高中就必须要看。不具备能量的书无看的必要,要看就看这种让人变化的书,让人有新思想的书,纵使能变的不可理喻也必须的看,怕变坏本身就说明是坏的,真变坏了说明也不是什么可造之才。
人生即使看了万卷书也是无答案的。问一万个不同的人,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答案,有参考意义,又无参考意义。你的答案没有人知道,所以没有人来告诉你。虽然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务必要不断的有耐心问下去,就是说追寻本身重于结果。
自由是什么?自由是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吗?自由的敌人包括环境,但是自由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例如每天忙着饭局的——那些有时候自豪,有时候无奈的人。自由不仅包括想拿就拿,自由也包括把拿到手的那些东西想放下就放下,后者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叛逆,无所谓对错,例如孩子和家长之间。叛逆现象本身没有错,而要看反叛的具体原因和反叛的意义。我曾经当过叛逆,八零后一代人也当过叛逆了,现在大部分成了被叛逆。叛逆这个东西,有点像流星,一闪而过,美丽的留在回忆之中。
原来写东西的时候惯用我字,后来自己慢慢大了,写的多了,嫌弃那个字太扎眼,就悄悄的改为了“我们”,觉的相对委婉。读了这本书才知,我和我们不是句子的灵魂,我们两个字并不代表谦虚,和理性,句子本身的内容才是主要的灵魂。
真理是永恒的,甚至一切好的事物都喜欢用永恒的思维定势来比喻和形容。读本书后修改了这种观点。真理可以不永恒,为什么必须是永恒呢?真理可以生命一样,灿烂过就好;真理需要去发现,而不是现成的放在那里等你去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这个知被认为是自知,或者有自知之明。就是说知道自己知道这个道理,还是不知道这个道理是有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宾语应该是问题。但是自知之明的宾语是自己才更合适。自己就包括很多了,例如自己的优点,缺点,自己对很多事物的真实感觉等等。因为我们经常忽略去分析自己,怕分析自己,所以有自知的人少的很。
我认为译文中敏感改为善良更合适。
了解真相,而不要去决断,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客观的心情去对待问题。
大部分人不成功,而且大部分人始终被想成功的欲望折磨着,直到他的活力殆尽。
成功是一个观念,没有尽头,或者也是可以说是个被粉刷的贼船。例如,当公务员的成功是当局长,当局长的成功是当市长,当市长了,还在为了成功而做些虚假的业绩。
真善美三个字,今年八月初的时候考虑过,当时为他们三个字排了顺序,认为美最容易见到,真最难。看完本书,觉的原先的那个观点浅薄了点。那是按照小真,小善,小美去理解了。现在觉的,真就是善,真就是美,当然善也是真,善也是美,美也是真,美也是善。
文化产业,是自动化的分心工具。帮助人们去逃避自己的工具。其中包括体育和艺术。
空寂是在理解并且度过孤独后的一种感觉。因为没有依赖,也就没有压力,反而自由。是一种圆满。
依赖不仅仅指物质,还包括精神。依赖的不仅体现在孩子身上,在成年人身上,依赖也是普遍存在。例如依赖自己的老师,宗教,过去的知识经验等。有依赖的情况下,人有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失去了绝对的自由和理性。甚至很容易盲从。
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你去照顾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不跟随你,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了解吗?我们一点也不明白这种爱,我们其实是希望被爱。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在市场上被买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你希望被爱,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
意见是不重要的,因为我有一种意见,你也有一种意见,第三个人又有另一种意见。关心意见是愚笨的思考方式,重要的是如实看见真相而不加意见、不加判断、不去比较。
因此,一旦你开始自我觉察的旅程,书本就不重要了。
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单独生活,因此他们需要伴侣。单独生活需要极大的智慧,而你必须独处才能发现神或真理。我们大部分的人只把我们的信心放在一件事情上面,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离开了我们的伴侣,生活就不再丰富,离开了家庭,我们就失去了作用。
人的身体迟早会死亡,但是大部分人的心智却早就死亡了。
我恐怕我们并不真的崇拜神。你不要笑。你知道,我们并不爱神,如果我们真的爱上帝,就根本不会有崇拜这件事。我们崇拜神是因为我们惧怕它,我们的心中只有惧怕而没有爱。
如果你同时倾听庙里的钟声和钟声之间的无声,这整个倾听的过程就是真正的专心。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没有觉察的能力,不能了解内心微妙的活动,这样的心才是懒惰的、无知的。如果你考试不及格,如果你没有读很多书,知识也不丰富,这并不是无知。真正的无知是不自知,对内心的活动一点洞察力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动机及反应。
你知道善良是什么意思吗?它代表着你对所有事物都有温柔的感受,譬如当你看见一只动物在受苦,你会立刻去救助它,你会把路上的石块移开,因为好多赤足的人会从那上面走过,你会把路上的钉子捡起来,因为过往的车胎会被戳破。善良就是能够体会别人的感觉,体会鸟儿、花朵及树木的感觉。
你一旦处于深切的善良之中,很自然地就不会去扯下花朵,你会自然产生不想伤害任何人、任何事物的渴望,也就是具有真正的尊重与爱的能力。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人活在世上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去发现什么是真理或神。
笔记和摘录就整理到这里,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发现属于自己的鲜花和营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我或许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以人格担保,我一定会尊重你的行为!
这本书对我,无疑又是一个里程碑似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