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看百家讲坛之:于丹论语感悟
(2010-11-29 09:58:47)
标签:
论语孝道父母感恩福分道理方式悲怆教育 |
分类: 生活 |
论语感悟之一:孝敬之道
1,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
2,道理本身不重要,但是表达的方式很重要。
3,真正爱父母就要包容和尊敬他所有的习惯。
4,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5,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6,父母还在就是子女的福分。
论语感悟之二:智慧之道
1,真正的智慧,是指面对人心,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力。
2,观过,斯知仁矣。
3,真正大智慧的获得是为了有用。
4,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区别,有时候是彰显在一种态度上。
5,真正的知人,是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地方。
6,智慧最大的境界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而最终成就生命的欢娱。
7,一个人正确了,那么他的世界也就正确了。
论语感悟之三:学习之道
1,知识的海洋里,只有真实的,善意的,重要的信息和知识才值得我们去学习。
2,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拥有一颗谦虚之心,会发现处处皆有学问。
3,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
4,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在实处。
5,学习的内容分三类,知识,智慧和美德。美好的品德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定位与制衡。
论语感悟之四:诚信之道
1,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2,信誉对每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3,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4,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5,守信就是完成一份诚意的建立。
6,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感相关。
7,诚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某种价值的坚持。
论语感悟之五:治世之道
1, 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能够为国家和社稷百姓做点事情。
2,真君子从来不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3,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旨性指导,而是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
《论语》: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感悟之六:忠恕之道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忠诚是内心的道德的判断。
3,宽容源自于理解。
4,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5,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的心。
6,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7,人生用来铭刻仇恨,就会遗忘所有的幸福;人生用来铭刻幸福,心里就会充满感恩。
《论语.卫灵公》: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感悟之七:仁爱之道
1,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2,你对别人宽和,就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
3,人品和信誉永远是人格的基石。
4,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
5,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可以以此安身立命。
6,仁爱是一种态度的流露。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
《论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才是仁。孔子说:“能够坚持实行五种品德,便可以称得上是仁了。”子张问这五种品德都是什么。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能得到大众拥护,诚实就能得到别人任用,勤敏就会有功绩,慈惠就能够指使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