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有关的数字
要在商品中找到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钢铁是最合适的。它不受季节也不受天气影响,也不受海外罢工影响,所有因素都是我们可掌控的。
2009年2月19日,证监会宣布批准了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线材和螺纹钢期货交易,两种钢材合约即将正式挂牌。阔别近15年后,钢材期货再次现身,带给资本市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商品期货品种。
钢铁期货的独特性在于它一出生就将具有定价权,不会受制于国际市场。我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第一。2007年中国钢产量达到4.89亿吨,比世界排名第二到第八的总和还要多。金融危机中我们在钢铁方面的话语权更得到加强,按国际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今年1月份粗钢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4%,比去年12月增长了9.9%,总产量则相当于全球粗钢总产量的48%,比2008年不足40%的占比又跃升了一大截。而同期全球粗钢总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24%,全球几大产钢区都受到信贷危机的重创,比如日本1月份产量下降37.8%,韩国产量下降25.6%,欧盟1月份粗钢产量更下滑45.9%。实际上,构成本轮大宗商品价格长周期上涨的因素中有中国需求因素的作用,在去年底钢铁价格的触底反弹中这一因素变得更加突出。从海关统计的数据看,去年12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3453万吨,环比增加201万吨,同比增加0.96%,与此同时,国内铁矿石库存也降至5600多万吨,较去年高峰时下降了约25%。“去库存化”迅速完成,国际社会开始预期到我国企业新一轮的对原材料的需求:2月4日,象征全球干散货运输景气程度的波罗的海指数大涨近15%,创1985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8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