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随笔(6)
(2009-03-04 20:08:00)
标签:
比率比较优势边际效用长期自我李嘉图个体行为搭便车财经 |
分类: 牢骚 |
读《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随笔(6)
- 学会运用“比率”作为分析工具。因为比率的使用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很多事情只有比较,只有相对来看,才会有个比较客观和接近真相。例如一个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仅仅是个人收入的增长高低,还与物价水平的变化有关。故不能单独用收入增加了来衡量。
- 经济学家常用的比率有:收入/物价变化弹性,供求比率,物价指数变化率,需求价格弹性,平均可变成本与产品价格比率,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率,用以判断“可持续性”的比率-市盈率、房价变化幅度/收入变化幅度等等。佛家也看重比率,佛家认为,痛苦度=你想要的/你所拥有的,佛不主张去拥有更多,而主张人们想要的更少。
- 生活中我们相信直觉,善于用直觉。但是仅仅靠直觉,有时是会犯错误的。例如律师可能在提供法律咨询和打理草坪上都比他的园丁要好,但是不能要律师同时即做法律咨询也做园丁。这里就是绝对优势有时要让位于比较优势。通过社会分工来使双方的利益达到最大。“李嘉图谜题”就是在讲述比较优势的原理。
-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有一个谜题-“钻水悖论”。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而钻石却是可有可无,但是为什么水比钻石便宜的多呢?经济学的解释是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钻石更有用,这里是说总效用的大小;但钻石贵,即交易价值高,体现的是边际效用,而非总效用。这个正确答案是反直觉的。在买水时,这个额外的水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即边际效益很低,因此便宜;可是我们拥有的钻石太少了,当买新钻石时,很可能给我们带来极高的边际效用。
-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长期自我”和“短期自我”,也就是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经常矛盾。例如,今天想抽烟,明天想要健康就是冲突的。短期利益可能妨碍长期利益。生活中很多矛盾就是我们自己找的,就是我们自己在长期和短期之间选择。经济学就是选择学。
- 个体行为与群体结果之间往往存在不确定的关系。有时个体最优的行为可能产生最优的群体结果,例如货币的产生,例如体操团体比赛;有时,对个体最优的行为却产生了次优或者很坏的群体结果。例如,大家都想在公园开门的时候第一时间进入,反而不行。例如大家都想买上汽车方便,可是当所有的人都有了车发现有时候开车还没有骑自行车快!还有就是当火灾发生时,大家如果都抢着往外跑,结果谁也跑不出去。
- 人多不见得力量就大。因为每个人都是理性人,都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话,所以生活中容易产生搭便车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对大群体结果不利的一种个体行为。有此现象,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交警,产生了老板和管理人员。
—————————————————————————————————————————
全书总结:
后一篇:冷眼看透市场短期涨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