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估值 |
转载于:coldwind1982的博客
宏观经济的晴雨表——GDP篇
我们经常会听说这句话——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那么,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有没有常用的量化指标呢?
国际上通用的量化宏观经济的数据是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教科书给它下的定义是:一年当中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值。
这个定义中值得注意的概念是最终产品,最终产品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中间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原材料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比如说,做衣服用的布就是中间产品,而衣服就是最终产品。
巴菲特眼中的GDP
投资者关注GDP,当然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证券市场上。因此,我们看GDP可以先看一个比值,也就是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的总市值与GDP的比率。这个比值一般称其为证券化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股市投资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就认为,虽然证券化率作为分析工具有其局限性,但是,如果只选择一个指标来判断任何时刻市场的估值水平,它可能是最好的指标……当该比值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准时,就应当被视为一个严重的警告。
巴菲特说,就美国市场而言,如果证券化率降到70%-80%的区间,就比较适合买入。如果证券化率逼近200%时你再买入,就是在玩火。
巴菲特这样说的确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美国股市在2000年崩盘的时候,上市公司总市值约占GDP的190%,日本1990年年初股市崩溃的时候,上市公司总市值也占到其GDP的180%。
52万亿元是近期警戒线吗
那么,我们国家的证券化率是多少呢?
2007年8月9日收盘后,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21.14万亿元,而2006年我国的GDP总量是21.09万亿元人民币。这是沪深两市总市值首次超过GDP总量,也就是说,这一天,我国的证券化率首次超过了100%(见图1)。
2007年8月9日当天,上证指数是4,754点,如果按照巴菲特的理论,100%的证券化率似乎不算离谱,那么,4,754这个点位的风险并不大。
如果以证券化率200%作为大盘高风险警戒线的话,我们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应该是多少呢?
2007年,中国的GDP应该在23万亿元左右,2008年,中国的GDP再增长10%以上,大概是在26万亿元左右。以2008年的GDP来计算的话,26万亿元的200%是52万亿元。因此,如果2008年沪深两市的总市值逼近52万亿元,则是一个高风险区域了。
我们还可以按照巴菲特的理论再展望一下未来中国股市的走势。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而十七大报告中更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在28,312元左右。假设我国的人口届时为15亿,那么到2020年,我国的GDP应该为42.5万亿元。而42.5万亿元的200%为85万亿元,也就是说,至2020年,我国股市总市值的上限可能为85万亿元。当然,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是一个比较稳妥的估计,按照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这一目标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因此85万亿元的总市值也很可能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这里提醒一下投资者,计算沪深两市总市值,只要上网看一下就可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www.sse.com.cn/)、深圳证券交易所(http://www.szse.cn/)每天都会在自己网站的首页公布各自市场的总市值。
6%是一个底线
值得投资者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国家的GDP每年增长多少比较好,或者说,增长多少对股市来说比较有利。
一般而言,GDP年增长率的上限多少比较好,很难讲,而从历史经验看,GDP增长的下限却有规律可循。很多经济学家认为,6%是一个关键点。如果我国GDP的年增长率在6%以下,各方面的压力就比较大了,比如说,企业利润明显回落;亏损面增加;就业压力增大;消费增长过缓等等,而这个时候,证券市场的表现往往也不能令人满意(参见图2)。
也许有投资者会问,像美国这样的国家,GDP每年增长3%、4%就已经很好了,为什么我们国家到了6%以下就不行了呢?
其实可以把中国看作是一家大的公司,GDP是这家公司一年的营业额。是不是营业额越高,说明这家公司越好呢?未必。因为判断一家公司好不好的主要依据还是看利润,要看这家公司一年赚了多少钱。
中国这家公司的特点就是薄利多销,生意做得是越来越大,可单个产品的利润却不太高。以出口为例,我们主要出口玩具、衣服等等,单个产品的利润率也许只有1%不到。但美国出口波音飞机,一架飞机的利润率可能就是50%。
这样一来,薄利必须多销,只有多销,只有比那些产品利润率高的公司更多更快地销售,我们赚的钱才能赶上人家。而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GDP年增长率低于6%,大家就会感觉日子吃紧的原因所在。
GDP与大盘一致吗
GDP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反映,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证券市场来说,股票平均价格的变动与GDP的变化趋势是吻合的(见图3)。但不能简单地以为只要GDP增长,证券市场就必将伴之以上升的走势,事实上有时恰恰相反,比如前面我们说过,如果GDP的年增长率降到6%以下,我们的证券市场表现则很可能不能令人满意。
我们可以大致将我国GDP的增长分成几种类型,分别对照看一下证券市场的表现。
第一种是GDP持续高速增长,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伴随总体经济成长,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产销两旺,上市公司利润持续上升,投资风险也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个人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对股票的需求也在加大,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股票全面得到升值,促使价格上扬。
这几年,中国的经济恰恰是处在这种GDP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中,我们的证券市场也全面火爆。
第二种是GDP增长率保持在6%-8%之间。这时证券市场则将呈平稳渐升的态势。
第三种是GDP在6%以下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时证券市场很可能出现长期慢慢下跌的走势。
还有一点值得投资者注意,证券市场一般会提前对GDP的变动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它是反映预期的GDP变动,而提前的时间,从历史经验看,一般在3至4个月左右。
股市也会影响宏观经济
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对长期的熊市置之不理,特别是当投资者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股市市值占GDP的比率越来越大时,更是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
社会稳定当然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另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长期的熊市会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统计说明,按投资法测算的结果显示,股市每下跌1个百分点,GDP会下跌0.07个百分点。
因为股市下跌一方面会导致企业融资额减少,从而影响投资。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由于股民财富的缩水,其消费的欲望将降低,航空、住宅、汽车等一大批行业将因此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宏观经济势必会更加趋于紧张。
因此,当股市长期低迷之时,各国政府往往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如降低印花税、扩大国外投资者投资渠道等等以图振兴股市。